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教学设计

《鱼》教学设计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鱼》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重要区别;
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参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难点: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准备多条活鲫鱼,五个水盆等。

学生: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四、教法学法
教学:
1、直观教学法: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学法:
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成果展示—总结归纳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问激趣。

首先播放鱼的视频和图片,并提问:鱼的身体特征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顺势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进实验,探索发现。

实验一观察鱼的体型
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观察事先准备的五个水盆中的鱼,先看后摸
看----观察鱼的外形特点。

摸----触摸鱼的体表以及鱼鳞,感受鱼体表的粘滑。

提出问题:
①看一看鱼的外形是不是流线型,这有何意义?
②用手摸一摸鲫鱼,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最后一起总结,教师展示相关课件:鲫鱼的外形为流线型,可以减小阻力,使鱼在水中游的快。

鲫鱼的体表比较滑,难以抓住。

实验二观察鱼的运动
在有了感官体验之后,带领学生将认知过程向前推进。

我先展示鲫鱼的模式图,再由学生对照此图,认识鲫鱼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讨论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根据部位掌握鱼鳍的名称,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在完成上一个环节的体验之后,我将会继续展示问题串,引领学生观察鱼的游泳,再让学生动手抓握游动中的鱼尾,感受鱼在水中游泳时的力量。

提出问题:
①当鱼前进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②当鱼转向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最后一起总结:鱼游泳时的动力是由尾部的摆动产生的。

实验三探究鱼的呼吸
继续展示问题串,并结合问题观察鱼的呼吸,
提出问题:
①鱼呼吸时,水从哪里流入,从哪里流出?
②鱼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鱼口前滴黑墨水,观察水流方向。

请一位学生描述鱼呼吸时的情态:水从口中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口和鳃盖交替张合。

然后教师展示鱼鳃的结构图和鱼呼吸时的气体交换图,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鱼的呼吸过程。

(三)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学生对鱼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出鱼的主要特征,指明学生阐述,教师播放相关视频。

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会层层递进,不断提高。

(四)角色表演,展示自我
这部分由小组同学按照我是鱼,我生活在水中,我的体型······我怎样
运动······我怎样呼吸······的基本模式阐述鱼的主要特征,进行角色扮演。

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本知识和本组收集的信息,认真讨论,并拟定发言提纲,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的利益按要求进行角色扮演。

每人表演约1分钟。

活动结束后,学生对以上五组进行自评与互评。

(五)拓展延伸,展示成果
出示学生要探究的问题:
1、你能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重要区别吗?举例说说各有哪些动物?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水质污染对鱼有影响吗?
这个环节事先让学生分组有针对性的完成其中某个问题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再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成果。

五、设计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了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上的资源,认真分析教材,大胆创新,突破重点,突出亮点。

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