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课件16讲述
(二)、东欧政治剧变的原因
第一,东欧各国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主要依赖苏联的帮助,缺乏稳固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基础。 这是先天不足的历史共性。
第二,东欧所奉行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是剧变的根本原因。 第三,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是一重要外部原因。
第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推行是东 欧变局的另一重要外部原因。
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从消极遏制转向积极排挤,手段是打“低烈 度战争”,以此将苏联从扩张中获取的地盘上“推回去”。
(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1、政策调整原因
第一,战后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与戈氏的新认识:
其一,70年代后,世界格局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美苏两国企图依靠自 身军事政治实力左右世界局势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其二,社会主义很快会在全世界胜利的观点不符合现实。 其三,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越来越占重要地位。军事霸权主义越来越不得 人心。 其四,核时代的现实迫切需要政治家们用新的哲学观点、冷静的政治头 脑, 把人道主义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苏联内外交困,原有政策难以为继。
四、苏东集团的解散与两极格局的终结
(一)、经互会与华约的解散
1、经互会的解散 2、华约解散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戈氏上台前的苏联
(2)、戈氏上台及其改革
A、加速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失败
B.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局的失控
C、联盟危机 D、八.一九事件
第六章 苏联、东欧巨变与两极格局的终结
一、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 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一)、里根政府的对苏新 遏制战略
1、新保守主义的崛起与里根上台
2、对苏新遏制战略
在军备竞赛方面,奉行全面加强军事实力的办法,以取得对苏 联的军事优势。 经济关系方面,着眼于以军备竞赛和经济制裁把苏联拖垮压垮。 政治方面,试图通过“和平演变”促使苏联、东欧制度发生演 变。
其次,其东欧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东欧 剧变,将战后经营了40多年的安全地 带拱手让给西方,把战略防线撤到本 国境内,削弱了苏联的大国地位,给 国际共运造成严重损失,对世界力量 的平衡也带来不利影响。
二、东欧各国政治剧变
(一)、东欧各国政治剧变概况
1、波兰 2、匈牙利 3、罗马尼亚 4、捷克斯洛伐克 5、民主德国 6、其他
新思维外交实践
放弃苏美对抗,缓和苏美关 系。 在建立“欧洲大厦“的口号 下,发展同西欧、日本的关 系,谋求西方国家的经济援 助。 调整对东欧政策,建立新型 苏东关系。 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全面战 略收缩。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
对“新思维外交”的评 价
三、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一)、德国的统一 1、德国统一的进程 2、德国统一得以实现的原因
一是苏联对东欧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东欧 德国统一得以实现的原因 政治气候,直接影响了民主德国的政局。 而民主德国内部的政治激变以及社会主 义原则的最终放弃导致了两德统一立场 迅速接近,是统一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的根本原因。 二是人为分裂不合民意,人民要求统一 的愿望不可抗拒。两个德国政府特别是 联邦德国政府长期为统一所做的努力为 最后的质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是联邦德国政府抓住时机进行积极的 外交活动争取到四大国对统一的认可, 是统一得以实现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判处死刑, 秘密处决,同日,成立了以罗曼为总理的 新政府。
救国阵线领导的政府顺应东欧变局,对国 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了多党制和议 会民主制,1990年5月,罗马尼亚举行首 次多党选举,救国阵线主席伊利埃斯库当 选总统,救国阵线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 继续执政。罗马尼亚在经历了一段剧烈动 荡后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12月16日,统一社会党特别代表大会决定将党的 名称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首次多党议会选举, 基督教民主联盟获得40.91%的选票,成为议会第 一大党
4月12日,组成基民盟领导人德梅齐埃为总理的新 政府,民主社会主义党沦为在野党。基民盟执政后, 完全改变了民德的社会制度,并在联邦德国的强烈 影响和干预下,朝着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 的方向发展。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团结工会 日协议 《新欧洲巴黎宪章》 八.一九事件 别洛韦
(二)、综合题 1、试述里根新遏制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实质。 2、论述戈氏“新思维”外交。 3、分析东欧政治剧变的原因。
4、简述德国统一运动的进程并分析其得以实现的原因。
1990年3月25日~4月8日,举行了多党制下
的议会选举,民主论坛获胜,取得组阁权,
匈牙利国家政权易手。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爆发大规模反政府 示威活动, 12月22日中午,齐奥塞斯库夫 妇离开首都,仓皇出逃,但在途中被军队 逮捕。当晚,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宣 告成立,并接管了政权。
不利的后果: 首先,对西方过分妥协退让,使苏联 在苏美关系中日益被动,失去了作为 一个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沦为二流 国家,无法发挥过去那种独立影响。 同时,导致苏联内政上直接受到西方 干预和制约,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积极作用:
减轻苏联负担,对缓和经济困难 有益。
改善苏联国际形象和处境,提高 了苏联世界经济地位。 总体上解除了两大集团的全球对 抗,扼制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终 止了两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缓 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对于整个世 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国际形势呈现出缓和与和平、紧张与动荡的两种趋势并存的局面。
第三,世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西西矛盾取代东西矛盾成为影响世界发 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发生变化,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实力为主的 综合国力的较量。
总之,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目前局势总的框架是一超多强。最终必然形成一 个以多种国际力量中心之间的广泛协调为主导特征的开放型世界新格局。
5、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6、分析冷战结束的原因。
7、试述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波兰
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中 央全会,通过了实行多党制的决议。
匈牙利
1989年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第十四次
(非常)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建
为“匈牙利社会党”。
1989年10月,匈牙利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
删除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国家属社会主义性质
的条文,更改国名和国庆日。
(2)、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使战后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彻底瓦解。 其次,苏联解体及冷战的结束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色彩,民族因素的作用急剧
上升,民族分离主义泛起,并加剧了诸如恐怖主义、难民等全球性问题解决
的难度。
第三,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
国际政治力量明显向西方倾斜。也促使人们从苏联的兴亡中吸取经验教训,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新思维外交理论
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应当以全人类的道德伦理 准则作为国际政治基础,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和 “民主化”。 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应当排除两大体系的对抗,强调和平共处。 核战争不可能是达到任何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的手段。应 建立一无军备竞赛,无核战争的世界。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主张从极不相同的国家利益中去寻求各国利益的均 衡。 承认各个民族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张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
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会解除了昂纳克的 职务,克伦茨当选总书记。11月9日,民德当局宣 布开放两德间全部边境出口,柏林墙被推倒。 12月3日,克伦茨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因无 法控制局势而集体辞职。
12月7日,统一社会党等13个党派组织举行圆桌会 议,就多党自由选举和修改宪法等问题达成协议。
(3)、苏联解体
八· 一九事件
1991年月12月25日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首先,制度性因素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其次,民族问题是联盟解体的重要因素。
第三,以戈尔巴乔大为首的苏共集团的路线错误是苏联解体 的直接原因。 第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外 部因素。
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的健康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第四,苏联解体与东欧的剧变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对比,推进了欧洲的一体化 进程,使欧洲力量出现重新组合、为欧盟和北约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 展机遇,成为加速欧洲彻底摆脱美国的动力。
(三)、新旧格局转换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
第一,这次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 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是 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使国际形势呈现出不确定、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