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

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

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

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

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

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

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

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

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

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

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

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

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

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

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

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

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向二、三产业为主体转化,产业结构内部也在不断的提升。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

不同时期的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形成各种海洋产业,有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近20年来形成的新兴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滨海旅游娱乐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医药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已经形成七大类型:航运和通讯的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旅游和娱乐、海上废物处理、海洋军事利用、海洋调查研究等。

统计显示,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海洋产业的产值为130亿美元。

到了7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十年就翻一番:70年代初,为1100亿美元,1980年为3400亿美元,1992年达到6700亿美元。

2002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约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4%。

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比2004年的12841亿元大幅增长约1.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比2004年的3.9%大幅提高5.63个百分点。

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总产量1990年跃居世界首位,目前约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3。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997年29公斤,开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造船业产值世界第二,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三,海洋经济发展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已位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偏上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海洋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海洋生物体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它的重点集中在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环境与资源保护三个方面。

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目标,世界各国纷纷制订“海洋生物技术计划”,海水养殖、海洋药物、功能新基因、环境保护等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

尽管中国海洋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但海水繁殖与养殖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许多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199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863计划,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海水繁殖和养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在海水养殖物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保存上,中国进行了包括组织培育及细胞工程育苗研究,虾、贝类三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研究等,掌握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对虾、牡蛎、扇贝、珠母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等。

另外,在对虾性控技术、全雌牙鲆种苗培育、名贵的石斑鱼性控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在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上,我国主要进行了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芋螺毒素的基因工程和药物研究、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其中,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目前已分别构建了正常和病变的对虾组织CDNA文库,测定了近百个病毒表达序列标记(EST)及近千个对虾表达序列标记,开发了实用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快速检测的PCR试剂盒,使我国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海洋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尤其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方面。

海洋产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0%-20%的平均水平。

从统计数据看,我国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七五”初期的51∶16∶33,优化升级到2004年的30∶24∶46,2009年显著提高至5.9∶47.1∶47.0。

海洋产业结构逐步实现高级化。

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占比的平均水平超过60%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全球海洋捕捞业产量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约8500万吨。

自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捕捞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船上安全加强。

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改造渔具以及作业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目标的成功进展以及有选择的捕鱼技术的成功应用,以便更有效地专捕特别体积的鱼和鱼的物种以及其它海洋生物,并力求减少对海底栖息地的影响。

用于改进海底栖息地分级的航海设备和工具最近的发展使得捕捞行业能更有效地捕捞特定资源并减少对深海栖息地和群落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人类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3%的海洋渔业储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21%的渔业储量正被适度开发,即还能够提升开发量的渔业储量只占24%;而52%的渔业储量已被完全开发,不能再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更为严重的是,24%的渔业储量已被过度开发,其中7%的渔业储量已枯竭。

粮农组织的统计结果还显示,占开发总量30%的10种最大的渔业物种中,有7种处于完全被开发或枯竭状态。

中国目前也面临严峻的渔业资源污染、过度捕捞等生态环境问题。

如:局部渔业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渔场形不成鱼汛,海洋珍稀物种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2000年,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4571万吨、产值564.7亿美元;养殖产品上市率从1970年的5.3%增加到2000年的32.2%。

目前,世界水产养殖和贸易仍保持快速增长,养殖水产品的增加稳定了水产品国际贸易,减轻捕捞对资源的压力。

如欧盟渔业产品中有17%来自于鱼类养殖。

中国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总产70%,但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仍很低,处于低附加值、低效益、高成本发展阶段,并以透支未来的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

主要问题有:(1)传统的综合养鱼方式仍作为主体,而国际上则普遍关注水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崇尚绿色水产品。

(2)养殖品种仍以四大家鱼为主,无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3)养殖饲料营养不高,水产养殖饲料的革命仍遥遥无期。

中国水产养殖饲料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且随着新一轮养殖热潮的到来,饲料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

我国网箱养殖一直沿用鲜活饵料,甚至连新兴起的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也使用小杂鱼作为饵料,这些饵料除极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量的成为残饵,流失到自然海域;加之养殖鱼类排放的大量有机物,不但污染周围的水域环境,而且由于对海中幼鱼资源的大量捕捞,造成自然资源饵料基础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国家禁渔效果。

(4)经营形式仍属于小而全、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济,水产养殖发展始终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而是逐步走向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充斥市场,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并成为制约养殖产品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与传统海洋经济不同,现代海洋经济的的一大特点,就是对高新技术的高度依赖。

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全过程,几乎都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持。

海洋开发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

正由于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引发全球性的海洋开发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捕捞、海水制盐和海洋航运业;70年代以来,海洋油气开发、海水增养殖(海洋农牧化)、海洋旅游和娱乐逐步成为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兴产业。

国际海洋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发展态势相仿,产业结构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同时,产业内部结构看,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综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便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性逐步被沿海国家提上议事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