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1993-2010)》的通知1994-8-29 0:0 来源:法律教育网【大中小】【我要纠错】发文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号:浙政[1994]12号发布日期:1994-8-29执行日期:1994-8-29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计经委会同省科委、省水产局等有关单位编制的《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1993-2010)》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海洋资源丰富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加快海洋开发,是振兴浙江的一大战略,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
各地政府特别是沿海地区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把开发海洋作为今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促使我省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促进海洋开发的政策措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
浙江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1993-2010)浙江是海洋大省。
海域面积(指内海和领海面积)4.24万平方公里,若包括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则达26万余平方公里。
全省海岸线总长65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300.余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1/3强。
全省11个市、地中有7个依接海洋,沿海县(市、区)有33个,其中海岛县(区)6个,占全国的半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是“港、渔、景、油”四大资源。
深水港口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有26处,累计166公里。
宁波北仑—舟山海域不仅建港条件优越,而且区位优势明显,是国际深水枢纽港的理想港址。
开发海洋,浙江既有着良好的开发条件,又面临着十分难得的机遇。
当今世界为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所困扰,已有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开始将战略目光投向占全球面积70%的海洋。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300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16%左右。
二十一世纪将是“海洋世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开发事业也有了迅速发展。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我省舟山时题词:“开发海洋,振兴舟山”。
开发海洋是我省走向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一、海洋开发的基本指导方针和总体目标我省海洋开发必须贯彻以下基本指导方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出口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把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开放型经济轨道。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特别是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股份经济,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充分调动省内外各方面力量参与海洋开发事业的积极性。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改善海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坚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增加海洋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海洋开发技术,大力培养海洋科技开发人才。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突出主导功能。
注重综合开发。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依法治海,强化海洋管理,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是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时期。
为使海洋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一时期,海洋开发应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以深水港为重点的港口群体建设;二是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层次,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三是强化对海洋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开发,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四是加快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五是加强海洋国土整治,确保在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海洋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总的奋斗目标是:把浙江建设成为以国际深水大港为依托,港、渔、工、贸、游综合发展,沿海地带对外高度开放、经济繁荣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海洋经济大省”。
具体说来,到2010年,基本实现下列目标:—基本确立宁波北仑—舟山港在我国中部沿海地区的国际深水枢纽港地位。
在我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功能齐全、大中小配套的沿海港口群。
—基本实际沿海市、县的全方位对外高度开放,形成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比较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基本建立以港口海运业为主导,海洋水产业为基础,港、渔、工、贸、游为主体的海洋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基本建成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比较便利,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海岛环境。
—基本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海洋产业发展重点根据我省海洋资源状况和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条件,现阶段拟选择港口海运业、海洋水产业、临海型工业、海洋旅游业以及内外贸易作为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
同时,有计划地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特别是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形成新的海洋产业优势。
(一)港口海运业港口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优势,必须加以充分地开发利用。
港口建设不仅要满足省内经济发展需要,而且要着眼于适应周边省份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要与上海浦东开放开发密切结合,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开放开发服务。
浙北沿海宁波、舟山和乍浦的港口开发建设及海运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优势互补原则,与上海港加强协作,共同组建“东方大港”,发挥整体优势。
充分发挥北仑深水大港作用,使之发展成为我国中部沿海洲际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枢纽港,以及为其滨海工业服务的工业港。
要在加快三期20万吨级矿石中转泊位建设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四期建设,进一步扩大商港功能。
到本世纪末,使整个宁波港吞吐能力达到亿吨规模。
要结合大榭岛等岛屿开发,统筹安排深水岸线,拓展港区布局空间。
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深水岸线及一定纵深的后方陆域,为长远发展留下回旋余地。
舟山港域岛屿深水岸线资源十分丰富,宜作为我国中部沿海和长江沿江地区的远洋大宗散货、矿石、煤炭、石油和件杂货的水水中转港。
要抓紧制订规划,在规划指导下,视经济发展积极安排开发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舟山市的开发度,加快舟山港域的全面开发。
乍浦港毗邻上海,区位条件优越,其开发建设要主动与浦东接轨。
抓紧一期工程的配套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运能,同时积极做好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将乍浦港建成杭嘉湖及苏皖邻近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为杭州湾北岸滨海工业服务的工业港,并使之逐步成为长江三角洲深水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中南沿海要以温州港和海门港为开发重点。
特别是温州港,作为我省南部及闽、赣、皖等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要做好规划,加快建设。
龙湾港区要在已建成的万吨级外贸泊位的基础上,再建设多用途和集装箱泊位。
积极开拓七里港区,建设煤炭深水泊位,使之成为我省的主要煤炭接卸港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中转、工业港区。
海门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再建若干个多用途泊位和煤炭泊位。
三门湾健跳港要配合电力工业建设加以开发利用;乐清港的大麦屿等深水岸线,要统筹规划,创造条件,逐步开发。
在进行上述重点港口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一批地方性港口,以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齐全的港口群体。
建设强大的海运船队、远洋运输船队,是海运业发展的需要。
要以现有省级和宁波市海运企业为骨干,沿海各市(地)、县(市、区)航运企业为基础,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组建壮大矿煤两用船队、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船队、中小型件杂货或集装箱多用途船队,提高我省的海运运力,形成四通八达的海运航线。
建设改造港口集疏运网络,扩大港口后方腹地。
除现已安排建设的沪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复线及金温铁路等项目外,再建设甬—台—温等高速公路和若干地方铁路等一批港口集疏运工程项目。
(二)海洋水产业海洋水产业是现阶段我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后在我省海洋开发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主攻养殖,拓展捕捞,深化加工,搞活流通。
到2010年,全省海洋水产品产量力争比1992年翻一番,达到255万吨以上;海洋渔业总产值实现翻三番,达到520亿元。
海水养殖。
以“一港两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和舟山、洞头、大陈、南麂等外侧岛屿区为重点,大力开发浅海养殖,努力扩大滩涂养殖,积极发展围塘养殖。
浅海养殖要积极探索符合浙江海域环境特点的养殖模式,实现贝藻间养、轮养,大力发展网箱养鱼。
近期重点抓好石斑鱼、黑鲷、真鲷、鲈鱼等品种的网箱养殖和海带、贻贝、扇贝、鲍鱼、羊栖菜以及日本对虾的养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海珍品养殖基地。
滩涂养殖以蛏、蚶、牡蛎、蛤类、泥螺等贝类为主,要推广滩涂阶梯式开发模式,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
围塘养殖以对虾为重点,努力扩大名优品种,采用虾、鱼、贝、蟹等混养、轮养、多茬养等综合养殖技术,挖掘增产潜力。
海水养殖要重视配套建设育苗厂、饲料厂、加工厂和技术培训中心、病害防治中心等陆上基地,发展经济价值高的海珍品陆域工厂化养殖。
海洋捕捞。
要调整近海作业,扩大外海生产,开拓远洋捕捞,使我省海洋捕捞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取得开拓性进展。
近海作业要调整捕捞结构,巩固发展灯围生产,开发利用上层鱼,稳定拖虾和流刺,限制拖网;同时加强禁渔区、休渔期、产卵带鱼保护区的管理,使近海鱼类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逐步恢复。
外海生产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搞好渔船技术改造,加强外海渔业信息网络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应变能力,积极开发新渔场、新鱼种。
远洋捕捞要通过组建远洋渔业集团公司,发展一支由拥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马力渔轮组成的远洋船队,在国外建立若干个远洋渔业基地,实行捕捞、加工、贸易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水产品保鲜加工。
以水产品保活保鲜为中心,建立鲜活产品专用运输船队,实行捕捞、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加速对现有冷藏设备和工艺的技术改造,提高保鲜质量;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开展综合利用;在全省沿海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三)临海型工业我省沿海港湾众多,近年来交通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发展临海型工业条件优越。
今后要重点发展重化工、电力和出口加工三大类产业,逐步形成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
把宁波滨海地区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重化工基地。
宁波滨海地区依傍深水良港,陆域宽广,是发展临海型重化工业的理想区位。
要大胆引进国际资金和国际资源,建设一批重化工企业。
一是石化企业,以镇海石化总厂为基础,扩大炼油加工能力,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的炼油企业之一,同时建设60万吨催化裂解等若干个骨干项目;二是钢铁工业,先期建设160万吨北仑钢厂,在此基础上,逐步滚动开发,向建设1000万吨大型钢铁基地的目标发展。
杭州湾北岸和温州七里等区域发展临海型工业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在浙中南沿海重点发展电力工业,形成全省性的电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