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
对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说过,这本小说是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

可见作者心中对凯蒂是同情的。

作品描写了一个古老的种植园贵族之家的没落,表现了这个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状态。

他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追求人物的心理真实。

作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讲故事”,他是个白痴,以他的所见所闻勾勒出朦朦胧胧的故事轮廓,接着再分别以大儿子昆丁和二儿子杰生重讲一遍故事。

由于各人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故事的风貌也不同,最后,女佣迪尔西再将故事完整的讲述,故事的细节和发生时间最终全部交代清楚。

这是一部比较难阅读的小说,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它的确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难度和有趣与它的名气大小程度相等。

小说问世以来,被称为“粗鲁的天才”的福克纳就不断遇到诘问,他是不是有意卖弄或与读者为难呢?有人抱怨说,读了三遍还不懂,福克纳告诫他去读第四遍。

为此福克纳解释了他创作的动机:我一开始就透过一个白痴孩子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由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故事,效果会更大。

我发觉没有把故事说出来,就又试了一回,同样故事透过另一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还是不成。

第三次我透过第三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结果也还是不成。

我试着把各部拼在一起,由我自己来补充说明。

可见,这部小说的形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并不是故弄玄虚。

《喧哗与骚动》赢得了评论界极大的褒扬,他们惊叹小说结构的繁复和完整。

从四个部分看,小说发生的时间排列是“CABD”式。

大小说家康拉德称赞这是
一部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

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选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第五幕中麦克白的一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一家。

这个家庭曾经显赫一时,黑奴成群,如今已经没落,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也只剩下老妇人迪尔西和她的外孙勒斯特。

康普生先生是1912年去世的。

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

整天醉醋酸,发一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冷漠自私,无病呻吟,拖累和折磨全家人。

这个家庭没有丝毫的温暖。

女儿凯蒂可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单为她开辟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有关。

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循规蹈矩的家庭中,出现了她这个放荡的女子。

她行为不检点,先和一个暴发户子弟私通,后来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体面人家,但是,真相揭穿后,夫家将她驱逐出门。

她把私生女儿小昆丁留在康普生家,自己则去大城市谋生活,成为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

哥哥昆丁和妹妹凯蒂关系很好,他作为一个没落家庭的最后一个道德的维系者,生性高傲、敏感而孱弱,竭力要挽救家族的名誉。

当家族丑闻暴露后,他站出来,居然承认这个私生女是自己和妹妹私通的产儿,试图把妹妹屈就于暴发户子弟的反传统的道德观,转化为贵族世家内部的乱伦关系,就在凯蒂出嫁后,他投河自尽。

杰生是凯蒂的大弟弟,他和昆丁相反,随着金钱势力在南方上升,他已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仇恨和绝望有时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不切实际的复仇狂和虐待狂。

昆丁对凯蒂的感情是爱,而杰生则是恨。

由于凯蒂的丑行
让她被逐出夫家,使杰生无法得到凯蒂丈夫应允给他的一家银行里的职位。

为此,他居然把凯蒂寄给私生女小昆丁的赡养费据为己有,谁知小昆丁长大后,不堪歧视和虐待,把钱偷走,与一个流浪艺人私奔。

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先天性白痴。

1928年,他33岁了,但是智力水平还相当于一个3岁的孩子。

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子里;通过他的意识流,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失去了姐姐的关怀,非常悲哀。

第一部分:班吉的故事。

1928年月7日,是班吉33岁生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年轻黑人勒斯特看护下东游西逛度过的,他们在曾经属于康普生家的场地上看人打高尔夫球,然后在场地来回寻找一枚丢失的2角5分钱硬币。

晚餐时,班吉注意到杰生和小昆丁在争吵,到了睡觉的时候,他看见有人从小昆丁的卧室钻出来,沿着一棵树爬了下去(暗示了小昆丁的私情)。

大部分时间里。

班吉的头脑塞满了各种支离破碎的记忆。

这些回忆大多数是关于童年和他姐姐凯蒂的经历:一会儿他的脑子里浮现出他和凯蒂、昆丁在水边玩耍的情境;一会儿他的脑子里又浮现出黄昏时分他在院子里瞎逛,使正在和男朋友接吻的凯蒂大吃一惊;一会儿他的头脑又浮现出在凯蒂出嫁时他喝醉的感觉;一会儿他的脑海又浮现出自己被母亲改名的情境;一会儿他的脑海又浮现出凯蒂因失贞回家后默不做声,显得心慌意乱,他感到情况不妙,朝她猛扑过去,放声痛哭起来。

第二部分:昆丁的故事。

1910年6月2日,昆丁在哈佛大学学生宿舍里自杀,临死时昆丁把祖父传给他的手表砸得粉碎,同时划破了自己的手。

事前,他仔细穿上最好的衣服,然后把自己的东西打成包,然后分别给父亲和同学写信,从容吃过早饭之后,他在五金店买了两个大熨斗。

当他坐在有轨电车上时,想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