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解题】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汉族,河 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历任校书郎、江宁丞、龙标尉等职; 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其诗以七绝见长, 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 此诗通过描述战士所处荒凉的环境、战斗的频 繁和残酷,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 高精神 ,体现出大唐边塞诗雄壮豪迈的风格。
古音朗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wuáng qiāng liãng cïng gūn xíng
王 昌
龄 【从 军 行】
suět shānún àn 青 海 长 云 暗
guō xiãng yáo muàng yùk muãn guān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huáng shā běk jiàn quān gīn gǎp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biú 不 puà lïu 破 楼 lán jiōng biú huán 兰 终 不 还。
【注释】
⑴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 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 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⑵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 今甘肃敦煌西。 ⑶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此处泛指唐西 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节选(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 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 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 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 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 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 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 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 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 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 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附录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鉴赏节选
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鉴赏节选(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 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 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 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 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 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 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 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 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 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 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 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 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 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 关。
【参考译文】
青海湖上的层层长云延绵不断,遮挡 得雪山使之黯淡,边塞孤城与玉门雄关 遥遥相望。 在黄沙万里的战场上,经过许多次的 战役,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穿了, 而他们壮志不灭,不解决边患,誓不解 甲返乡。
wuáng qiāng liãng cïng gūn xíng
王 昌
龄 【从 军 行】
suět shān 雪 山,
cīng hǎi tiáng yún àn 青 海 长 云 暗
guō xiãng yáo muàng yùk muãn guān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huáng shā běk jiàn quān gīn gǎp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biú 不 puà lïu 破 楼 lán jiōng biú huán 兰 终 不 还。
鉴赏节选(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 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 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 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 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 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 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 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 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 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 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 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 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
【今古转读说明】
(1)本文转读以广韵音韵为准,并将其所拟国际 音标转化成汉语拼音,故只需按汉语拼音正常拼读 即可。 (2)多数情况下依高本汉版所拟音标。 (3) 如遇所拟声母过于复杂,为了便于汉语拼音 拼读,斟酌采纳简版(如蒲立本版)拟音。 (4)所拟浊母在汉语拼音中无对应辅音时,取其 清母。
ā á ǎ à ō ï ǒ î ē ã ě â ū ú ǔ ù ī í ǐ 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