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研究生就业也不例外。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就业与本科生又有所不同,这其中十个因素的影响值得注意。
①专业力量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明显的因素。
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专业竞争力不强,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如果是热门专业,即使是普通院校,也是“香饽饽”。
“谁是IT人才,谁就拥有金钱。
”这句话说明了IT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也说明了“人才饥荒”使得IT人才极为受宠。
连续几年,IT、通信人才供不应求,今年同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供需比竟达到1:250,IT、通信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奇货可居。
与此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入世在即,一些相关专业,如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法律服务业将会迅猛走红,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生命科学类专业毕业生也将大显身手。
校方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1年各大高校都竞相推出了很多新的招生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微生物与生化制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而复旦大学则新增了诉讼法、刑法、经济史、广播电视艺术学等20多个专业。
相比之下,一些纯文科如中文、历史、哲学等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就比较“尴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得不选择了专业之外的工作。
②考证时代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上,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硬件,证书就是最有力的硬件。
据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已连续14个月呈上升趋势。
今年一个时期内,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持证上岗”将成为一种趋势。
基于这种形势,很多在校生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考证之路。
律师证、注册会计师证、土地评估师证、计算机证、外语水平证书乃至导游证、驾驶证,都成了热门考试,有的研究生甚至几证在手,找起工作来也是游刃有余。
③学校力量在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招牌很重要。
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些“名校情结”,在同等情况下甚至是有一定差别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名校的毕业生,即使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出色些。
另一方面,名牌大学的信息也更灵通些,招聘会更多也更具规模。
这是因为用人单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名校设展、招人,而普通院校则常常成为“被机会遗忘的角落”。
结果是,到了招聘季节,名校里常常挤满了“外乡人”。
学校的力量还体现在为研究生就业的服务上。
一些学校对研究生就业就像“女儿出嫁”一样热心和细心,不但主动出击,还十分注意研究生就业心理的辅导。
同济大学今年研究生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研究生院采取了主动出击,提前与用人单位联系,先后举办了20余次校内供需见面会,参与用人单位达100余家,总体就业信息量高达5300余条,为研究生和单位都提供了最广的交流机会。
④为爱屈就为了牛郎会织女,毕业后留在一起,有时不得不屈就一下。
还有的家在外地,为了能够和妻儿在一起,有时就需要做出点牺牲,放弃眼前的机会,或者回去,或者读博,以便能把妻儿接来。
结婚也是一种考虑。
大城市,是居之不易的,特别是对那些外地的学生来说,房子等是非常现实的考虑。
为了能早日有“爱的小屋”,很多人选择了收入相对高一些的工作,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和有前途的事业,这就是“爱的代价”。
⑤政策影响户口决定了很多人的去留。
在一些户籍政策仍然比较“严谨”的地方,研究生特别是外地研究生受到很大的局限。
在就业市场上,很多职位是仅限于“本市户口”的,由于没有进城指标,很多用人单位也是望人才而兴叹。
一些不具备专业优势的外地毕业生苦不堪言,只能在夹缝中求得出路。
很多人索性就离开了他本想勤奋耕耘的土地,去他乡或国外效力去了。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放开户籍政策。
⑥男生女生不一样虽然“妇女解放”已经很久了,但在就业过程中,很多女研究生还是遭遇到了一些不是滋味的事情。
很多用人单位明里暗里地对性别提出了要求,有的索性干脆就是不要女生,甚至有的招聘者本身就是女性,但却更加“不讲情面”,还说什么“正因为我是女人,所以我知道女人就是不行,我坚决不要女生。
”而事实上,许多女研究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不仅才智过人,还不失女性固有的宽容、细致、体贴、亲和等优点,在一些岗位上,有着比男生更为出色的表现。
⑦你几岁了?研究生队伍是最具梯队特征的群体,从20几岁,到30几岁乃至40几岁,应有尽有。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决定了不同的就业要求。
年纪轻的,多希望去闯一闯,更适应紧张的生活节奏,想法中有很多模糊的成分,而年纪稍大,多希望稳定中求发展,比较倾向自由的工作,想法更加明确而现实。
用人单位对年纪也各有所求。
对体能、可塑性有要求的,多倾向要年轻人,而看重经验、从业背景的,则多倾向聘用年龄稍大、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
水就这样流向了不同的方向。
⑧心态第一就像中国足球队的出线是心态的胜利一样,成功就业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作为基础。
就业战就像打漫长的世界杯外围赛,需要实力,更需要体能和良好的心态。
您需要相信自己,需要锲而不舍,需要心平气和。
有人戏言,找工作就像追女孩子,你不能不急,也不能太急,等你不急的时候,就该她急了,女孩子也是等不起的。
十一、二月份时,无论你怎么迫切,多半也不会有人肯与你早早签约;而到了三、四月份,有些单位会显得比你更急。
找工作,一定要沉得住气。
⑨你做过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也不得不现实起来,如果你没有相应的从业经历,就很难进入一些领域,比如传媒业和财经界。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进行一定深度的社会实践,对期望进入的行业有所了解。
研究生兼职和创业已不再是新鲜事,问题是实践的针对性和高度参差不齐。
有的人在校期间就已经成了很优秀的记者、管理人员,有的还自己创业做了老板,而有的却还在做着中小学生的家教。
不同的社会实践,也为日后的就业埋下了伏笔,许多研究生找到理想工作都得益于社会实践。
一些大学也意识到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努力给他们联系和提供实践机会。
天津大学就实施了弹性学制,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鼓励研究生承担开发难度高、具有开创性、失败概率大的风险性课题,并建立了开放式培养体系,参与国际交流,允许研究生在学期间根据课题需要到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⑩英语砖对许多研究生来说,英语是理想就业和成功出国的敲门砖,没有它就会少掉很多机会,这使得研究生们在英语学习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校园内研究生的学习氛围就感到忧心忡忡:“研究生花在外语上的时间太多了,他们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科研选题的研究。
”目前的英语教学真的很成问题。
大学生就业调查: “就业质量”成为求职新标准2008年10月08日11:11 来源:工人日报新学年伊始,2008年大学毕业生求职工作告一段落,2009年的求职大军渐渐形成。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毕业生已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将达592万人。
针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笔者走访了北京四所知名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其中三所高校2008年的就业率高于90%,一所高于80%,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能觅得一份工作。
尽管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这份工作是否理想,还是一个问题。
为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毕业生们往往要“几经周折”——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也正是难在这里。
采访发现,以能否体现大学毕业生个人价值为主要内涵的“就业质量”,成为衡量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标准。
“质量”成高校就业指导首要任务笔者走访的四所高校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联合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2007年为95.2%,2008年为93.78%;北京工商大学的应届本科生2007年就业率为93.34%,2008年为95.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应届本科生就业率2007年为98%,2008年为98.69%;中央民族大学的应届本科生就业率2007年为82.05%,2008年为81.13%。
“目前我们学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已经不再局限于如何提高就业率,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质量。
众所周知,来到北航的都是每年高考各省市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做到"严进、重教、优出",而优出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找到一份好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处长程文浩说。
“就业质量”不单单指觅得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应该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
除了各大高校将“就业质量”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本身也更加关注“质量”问题,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能够脚踏实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林称,据用人单位的反馈,该校的学生在工作后“存活率”和“成材率”比较高,大多踏实肯干,很少有跳槽现象。
杨主任分析道:“这应该是学生在就业前妥善选择的结果。
大家都不再盲目地先就业再择业,而是经过综合分析。
我们现在的就业工作也是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合理定位。
”“其实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北航的程副处长分析道,“比如说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支援西部。
这样的工作在待遇、环境上很可能都不是很优越,但是能说他们的就业质量不高吗?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妥善定位,合理选择。
”今年的就业市场还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趋势,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去外企而选择国企,工作稳定性成为当前大学生对就业质量衡量的一个新标准。
“往年学生们都是签了国企又违约去应聘外企。
而今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已经被外企录用,又转投国企。
”北航就业指导中心的程文浩副处长说,“现在学生就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工作的稳定性,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工资待遇、企业名声等。
所以国企就业又成为当前就业的新气象。
”求职路上曲折依旧受就业整体环境及毕业生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还是充满了曲折和辛酸。
由于北京的独特性——地域吸引力强、名牌大学集中、各地人才聚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使得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天之骄子的就业之路曲折依旧。
据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处长丁汀介绍,就业地区不均衡问题在该校毕业生中日益凸显,“我们学校主要招收的是中西部各省市的学生,但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来看,近70%的毕业生就业地集中在北京。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户籍制度”成为限制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很多毕业生以相对缩小择业范围为代价,目的就是换取一个“北京户口”。
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林表示,户籍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很多毕业生已将其作为工作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择业范围的缩小。
“对于学生这样的选择我们也表示理解,毕竟他们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四年,对这里的环境相对熟悉,社会关系也比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