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前行赋华章

凝心聚力谋发展 砥砺前行赋华章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前行赋华章——2017年特殊教育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要点石狮市教育局 2017年12月石狮市自2016年以高分通过省级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为契机,积极总结反思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成果与存在的差距,潜心谋划探索石狮市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制定石狮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期进一步提升石狮市特殊教育质量。

一、全市特殊教育基本概况石狮市辖内有7个乡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中特殊教育学校、随园就读资源教室与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各1所,依托仁爱学校,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与送教上门指导中心。

石狮市仁爱学校于2011年开办,现有7个班级,在校生76人,教职工28人(其中在编教师13人),主要招收智障、自闭、多重残疾的儿童。

另设有随班就读共有30所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设在宽仁实验小学,随园就读资源教室设在灵秀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继续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为15位无法到校进行义务教育重度残疾儿童进行每周3节课的教学。

全市共有在校残疾学生212人,入学率达98%。

二、领导重视,措施得当,特殊教育迈出重要步伐。

1、领导重视。

市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将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学校行政管理和教学、教研的行列,做到了与基础教育所有工作一样,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督导。

市教育局多次强调“特教特办”、“特教要优先照顾”的位置,联合多部门协同推进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局一名副局长分管全市特殊教育工作,初教股为特殊教育管理机构,各中小学校由教务主任兼管在校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事项,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由所在辖区内的小学教务主任监管送教、由仁爱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工作。

2、措施得当。

教育局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学校检查督促特教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并把检查结果作为各学校评估考核的依据之一。

同时还组织全市中小学认真学习和贯彻《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条例》等法规条例,市民政局、残联等利用助残日广泛进行宣传,让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方面。

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重视特殊教育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跟踪管理,分级负责,创新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1、特教体系。

特教学校成立后,我市特殊教育工作形成了以特教学校办学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辅的发展格局。

我局组织各学校对全市残疾儿童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对全市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登记注册,建立起残疾儿童个人档案资料,对残疾儿童妥善安置入学,将送教上门学生学籍统归石狮市仁爱学校管理。

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进行跟踪,保证他们的生活学习的正常状况,保证特殊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随班就读。

为提高残疾儿童任教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注意发挥仁爱学校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利用与基地学校临近的有利地理位置,定期组织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军训带队教师到仁爱学校,由仁爱学校骨干教师为他们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的指导引领;并组织仁爱学校骨干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做具体指导,这样可以较快的提高残疾儿童在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实施个别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够接受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案中要设计指导残疾儿童的内容和方法;作业批阅记录和活动记载中有残疾儿童的表现记录;建立残疾儿童成长记录袋及时了解其成长轨迹。

坚决转变随读生“随班混读”、“跟班不读”的弊端。

3、送教上门。

根据特教专业教师人员不足、送教对象分布广泛的特点,我市送教上门工作至2015年起实施“普特结合送教”的方案,即由送教对象所在服务区就近的中小学负责送教,仁爱学校骨干教师负责业务指导。

我局期初召开送教上门会议确定送教上门师生人选,布置期初工作任务,期末召开送教上门总结会议,交流成果经验并表彰优秀送教教师。

几年下来,送教上门的成果显著,验证了“普特结合送教”之路的可行性。

四、因人施教,多元评价,探索深化特教育人理念。

1、教育目标。

在开展特殊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生存生活指导、身体心理康复、文化技能教育”并重的原则,从培养学生“残而不废,残而自立,残而有为”的特殊教育理念和目标出发。

努力实施因人制宜、多元评价、个别教育、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健康循序的发展。

2、探索深化。

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定齐定足教材,开足课时,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注重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开展多元化评价研究,因地制宜开展融合教育。

(1)注重学校环境管理。

校内净化、绿化、美化,各种布置体现规范性、教育性、示范性;每一块墙壁会说话,每一块绿地有教育;体现了较高的文化品位,符合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熏陶。

(2)紧抓日常教育常规。

定期不定期下校指导检查学校的教育常规,督促教师备好课、上好课,落实好“一人一案”,通过“校本教研”、“行政进课堂”、“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日常教育常规,激发教师深入教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学校教育有序进行。

(3)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仁爱学校开展了石狮市级课题《智障学生青春期行为问题的干预》、泉州市级课题《新课程标准下培智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探索》,结合新课标理念展开多维度的研究,泉州市级课题将于明年完成结题。

(4)教学研究。

仁爱学校通过“青蓝工程”进行新老教师结对,通过老教师的带领,新教师的成长飞速。

同时分学科与全校教研相结合,既关注学科独特性又能将学科研究相结合。

在课题的引领下,每周教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成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一大助力。

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下,通过选择、整合、补编等方式,对教材进一步加工创造,结合残障学生特点和需求,学生进行重组班级,每周两节的潜能课,设立感统、心理团辅、篮球、个训等课,注意学生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编写了校本教材《绘画与手工》。

(5)文体促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特长,提出“文体促发展、劳技挖潜能”的工作思路,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每年开展校内传统“四节”——“体育节、劳技节、文艺节、生活节”,有效地促进残障学生的康复与潜能开发,提高他们生存和生活能力,为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奠定基础。

(6)家校联合教育。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邀请家长进校园担任学校义工,根据学生家长的特长,安排家长入课堂当助教或主教,在调动家长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家长在家庭康复教育方面受益。

学校定期和学生家长通报孩子的成长状况,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从全方位强化了残疾儿童“独立自信”的能力。

五、强化培训,专业指导,大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师德建设。

我局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培养的首位。

我市通过组织有关师德的法律法规学习、观看身边感人视频等方式陶冶教师情怀,至2015年起,每年从全市范围内评选出“十大师德之星”,并组成师德演讲团到各校进行巡回师德演讲,将身边的优秀感人事迹播撒到各校,进而激励教师积极向上,其中仁爱学校就连续两届获得石狮市“十大师德之星”称号,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的特教教师队伍。

2、教师培训。

我局十分注重特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尽可能提升特教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组织特教教师参加普校教研活动,同时也让普小教师走入特教学校进行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省培、新课标学习、心理健康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级各类外出培训,培训共达66人次。

培训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天数之多,使特教教师在专业上迅速得到成长、成才。

仅在2017年我市特教教师在泉州市特殊教育优秀微课评选获二等奖、在泉州市教育系统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教学岗位练兵总决赛获二等奖,在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教育专业教师优质课评选获特等奖,在省特殊教育自闭症教学研讨活动优质课评选获三等奖,在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智障教育专业教师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

3篇论文在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类南片区学校教研活动论文汇编,4篇论文在省特殊教育自闭症教育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

3、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及应用。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传统的教学手段日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市组织全体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远程网络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全员高分通过培训,使特教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其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

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师生使用ipad进行学习等。

六、安全第一,特教优先,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1、校园安全管理。

注重校园安全管理,牢固“安全第一”办学思想,在硬件上,安装108个摄像头、红外线报警装备、一键报警、消防探测报警系统与出入门禁等;软件上,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实行24小时巡查制度、严格出入登记,同时利用IED、晨会、早操、班队、广播、放学前5分钟、网站、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2、完善设备设施。

我市投入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学校的办学设备。

对仁爱学校投入600多万资金进行整体修缮,建有250米塑胶运动场、两个篮球场与景观道路、设有感统室、体育康复训练室等26个专用教室,实现班班多媒体,使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以提升。

3、设立奖教助学。

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下,制定了奖教助学方案,并向特教师生倾斜。

2017年3名教师获得石狮市蔡友玉教育基金奖项,1名学生获石狮市陈著远教育基金奖项,多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贫困补助金。

4、加大补助力度。

我市在生均公用经费上从2017年9200元的基础上按每年15%的递增率下拨,每年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1%用于特教学校开展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国家彩票公益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并对特殊学生实施“三免两补”的政策,学生伙食补助生均增300元/每学年,交通费每人每年700元(10个月),给起始年级学生补助床上用品。

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将特教岗位补助津贴提高到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30%,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按全市中小学平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的1.2倍拨给。

对送教上门教师提供必要的劳务和交通补助。

七、存在问题情况1、师资队伍缺编。

我市特教教师在编13人,在校生加送教对象共91人,按1:3核编数,专任教师配备不足。

仁爱学校承担随班就读、送教上门指导中心工作,今后需要增加相关工作的编制数,以促进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足。

我市特殊教师与先进地区的教师对比,在专业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康复类专职教师缺乏。

而随班就读、随园就读无专职特殊教育教师,兼职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性不足。

送教教师人员存在着流动性大,送教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3、教学场地不能满足需要。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日益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急切需要新建仁爱学校周转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