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 3 (发展心理学)1 、.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儿童心理学创始人2 、德《儿童心理》-较系统-较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3. 儿童心理学德演变和发展①儿童心理学的建发展②儿童心理学的分发展4 、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1.1957 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 作章的名称,以“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确立地位。
2. 霍尔20 世纪初《衰老:人的后半生》将儿童心理学范围推至青春期。
3.荣格本世纪20 -30 年代,阐述毕生心理发展观念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
4.何布渥斯、古德奈佛20 世纪30 -40 年代《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概述》-正式提出“发展心理学”的名称。
5 、2500 年前,丰富的发展心理学思想――没有成为科学的发展心理学1989 年,刘范:提出了划分年龄段的思想最早:始于20 世纪30 、40 年代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年)6 、.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20 世纪70 年代):(理解)①揭示了婴儿心理发展能力②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③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获得了新的突破④毕生发展的观点日益成为广大心理学家接受7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识记):(1 )、客观性原则(2)、能动性原则(3)、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识记)(1)、纵向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里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
①① 目的: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②② 优点:可以系统地了解同一些个体的心里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以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③③ 局限:样本少,追踪过程中易丢失样本。
(2)、横向研究:同一时间内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
① ① 目的:了解心理随年龄而产生地变化②② 优点: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时间短,成本低。
③③ 局限:难以得出个体心理地连续变化过程(3)、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地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研究方式-①组群研究与个案研究:将纵向研究应用于单一的特殊被试者身上的追踪研究。
②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因任务要求不同跨文化比较研究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 观察法:(2)试验法(3)访谈法(4)临床法10、.心里发展的动力: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
①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代表英国的高尔顿、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美国詹森;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②二因素论;德国施太伦、美国吴伟士③相互作用论瑞士皮亚杰11 、.心理发展的历程要点:(1 )、心里发展的阶段论与联系论(领会)①阶段论:阶段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进程是不可连续的分阶段进行。
规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心里素质不同。
②连续论:主张一一心里发展是连续的12 、皮亚杰以认知发展的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识记)以主体适应环境的主导方式,即认知结构的性质划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受到普遍的重视,其地位和影响至今仍然难以被替代。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他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
皮亚杰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着颇丰。
他的研究路线是从生物学出发,通过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而达到揭示人类认识发生规律的目的。
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从哲学的高度,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 、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
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
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人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因此,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而顺应则是质的变化,创立了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过程。
( 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一逻辑经验两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是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4).心理发展阶段说皮亚杰是心理发展阶段论者,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他的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 4 个阶段为:(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j 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大约在9〜12 个月。
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 前运算阶段(2〜6、7 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1 )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 ,不知道B<A 。
(4)未掌握守恒。
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如同样多的水,无论倒在细长的量筒中还是倒在低矮的盘子中,水都是一样多的。
但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掌握守恒,表现为儿童在做出判断时只能从一个维度(如高度或底面积)考虑问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处于表象思维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
II、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的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4)形式运算阶段(11 、12 岁。
I4、15 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除一艘眭的认知发展外,皮亚杰还对道德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也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也得到普遍的认同。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 岁)。
这个时期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 5 岁〜8、9 岁)。
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
他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之所l?2 y .称道德实在论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 岁以后)。
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
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之所以又称为道德相对论就是指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在皮亚杰之后的新皮亚杰派代表着皮亚杰理论的新发展。
新皮亚杰派针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问题,在皮亚杰所创立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框架内从不同方面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修正和改进,主要有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和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
14 、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识记、领会、应用)20 世纪40〜50 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0〜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
1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 成年中期(25 〜50 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 成年后期(50 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 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 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 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班杜拉(A.Bandura) 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