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优秀课件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优秀课件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黑 斑 蚊




胰腺组织切片
三、森林脑炎病毒
又名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 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的一些林区曾有流行 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 蜱-----既是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储存宿主 森林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病人出现高热、头痛、昏睡及外周型弛缓性麻 痹等症状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s )
黄病毒科 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丝状病毒科 Marburg病毒、Ebola病毒 沙拉病毒科
在我国主要包括: ✓ 汉坦病毒(hantavirus) ✓ 新疆出血热病毒 ✓ 登革病毒
汉坦病毒(hantavirus)
2、抗原检测:早期诊断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测定:早期诊断
(五)乙脑的预防
灭蚊防蚊
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 剂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 在流行前1~2个月开始,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2、3、7、 13年加强注射一次
1. 形态与乙脑病毒相似 2. 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抗原性交叉 3. 培养及动物模型:使用蚊体胸内接种,白蚊
伊蚊传代细胞(C6/36株)、地鼠肾细胞培养, 新出生小鼠亦敏感
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
网状内皮系统增殖 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网状内皮系统
发热、肌肉及 关节疼痛、淋 巴节肿大、出 血、休克等
感染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大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第二次病毒血症
3、临床表现
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
普通型登革热
发热 骨、关节疼痛 皮疹 出血 全身中毒样症状 (轻型、典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 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登革休克综合征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 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又称日本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 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播范围广,病死率高,遗留后遗症
✓蚊子为传播媒介
(一)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ss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2、三种结构蛋白
E (刺突)--------血凝试验 M 位于包膜的内面 C 为衣壳蛋白 3、培养:动物模型:乳鼠
顿挫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2、临床特点(了解)
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 嗜睡, 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
中型 体温常在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 病程约为10天
重型 体温在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可出现呼吸衰竭, 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及汉坦病毒肺综合 征(HPS)的病原 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 病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黑线鼠类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 、 伤口)
流行特点
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 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 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 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 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黄热病病毒
✓ 甲病毒属: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辛德毕斯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等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
1. 小球形病毒(40~70nm),有包膜,有刺突。 2. 核酸为+ss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在胞质中增殖 3. 对热、脂溶剂及去氧胆酸敏感,在PH3~5不稳定 4. 节肢动物----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5. 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6. 致病力强,潜伏期短,病情重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虫媒病毒
✓ 虫媒病毒(arbovirus),又称节肢动物 媒介病毒 (arthropod borne viruses) , 主要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 是一大群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 ✓ 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病) ✓ 种类多
✓ 黄病毒属:乙型脑炎病毒
主要临床疾病
脑炎或脑脊髓炎:乙型脑炎、森林脑炎、东部脑炎 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新疆出血热 无特殊部位的全身感染:登革热、辛德毕斯热 肝炎:黄热病 关节炎:基肯孔雅热、罗斯河热
Life cycle of Arbovirus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
乙脑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
登革病毒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幼猪疫苗接种
二、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 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 太平洋及中南美洲 传染源(储存宿主)----- 人及猴 由伊蚊传播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 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一)生物学性状
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 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 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
少量入血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 节内增殖
肝、脾单核巨噬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 增殖
二次病毒血症 突破血脑屏障
暴发型 有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在短期内因中 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3、免疫性
感染后5~7天出现IgM,2周达高峰 IgG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 免疫力稳定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隐性感 染也可获免疫力
(四)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
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 液接种乳鼠脑内或做细胞培养,可作回顾性诊断
细胞培养:地鼠肾-幼猪肾原代细胞 C6/36蚊传代细胞
4、抗原性稳定
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
(二)流行病学
1、传播媒介
库蚊、伊蚊及蠛蠓
2、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传染源-------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 传播环节:猪→蚊→猪 储存宿主: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并可 经卵传递
3、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