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异常步态分知识讲解

常见的异常步态分知识讲解


间的水平距离,也有采用两足内侧缘或外侧缘之间的最短水平距
离。步宽愈窄,稳定性愈差

(6)足夹角 指足中心线与同侧步行直线之间的夹角。左右
足分别计算。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 作用,在一个步行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 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推动 肢体运动的功能。
▪ 6.腘绳肌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均起于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分 别止于腓骨头和胫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 髁,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始于摆 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 到支撑相。在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 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摆动减速,以 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 速),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 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肌,协助臀大肌伸 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常见的异常步态分析及矫 治方法
前言
▪ 步态是一个人行走时的表现形式,正常的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 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 害如脑卒中,儿童脑性瘫痪,神经骨骼肌肉系统损伤或病变如外周 神经损伤、截肢,以及退行性病变等出现时,就可能影响其行走功 能。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 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 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 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 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一名治疗师,通 过步态分析来评估患者是否行走功能异常,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 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 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 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 8.小腿三头肌 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起于 股骨的内、外侧髁,以跟腱止于跟结节,作用为屈 踝关节和屈膝关节。腓肠肌在行走、跑、跳中提供 推动力,而比目鱼肌富含慢性、抗疲劳的红肌纤维, 主要与站立时小腿与足之间的稳定有关。在站立相, 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末期 迈步前期

(2)迈步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
期的40%,包括:①初期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
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期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主要
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
期的15%。
▪ 2、时间距离参数(1)步长也称步幅,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 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步长与身高成正比。
▪ 3.股四头肌 为全身最大的肌,其中股直肌起于 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 内、外侧唇,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 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往下 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为膝关节强有力的 伸肌,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股四头肌收缩活动 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负重期达最大值。此 时作为膝关节伸肌,产生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膝关 节屈曲度,从而使支撑中期免于出现因膝关节过 度屈曲而跪倒的情况。步行周期中,股四头肌的 第二个较小的收缩活动见于足跟离地后,足趾离 地后达峰值。此时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作为髋 关节屈肌,提拉起下肢进入摆动相;其二,作为 膝关节伸肌,通过离心性收缩来限制和控制小腿 在摆动相初、中期向后的摆动,从而使下肢向前 摆动成为可能。
▪ 7.胫前肌 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 和第1跖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 翻。足跟着地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 跖屈度,防止在足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 况。足趾离地时,胫前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 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 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 1.竖脊肌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两侧,下 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 使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 步行周期站立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 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2.髂腰肌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 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 为对抗髋关节伸展,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 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节从支 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 动始于摆动相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 向前摆动。
一、步态参数
▪ 1、步行周期在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所 用的时间被称为一个步行周期。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每一
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与地面接触并负重的站立相,及离地 腾空向前挪动的迈步相,步行周期可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 两个相。

(1)站立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
行周期的60%,包括:首次触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站立
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 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 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 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 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 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 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 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 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 4.缝匠肌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经大 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 用为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在 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 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 5.臀大肌 为髋关节伸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 相末期,并于支撑相,即足底全面与地面接触时达 到高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其目的在于使 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约在步行周期85%,大腿的 运动方向改变为向后,成为下一个步行周期的准备。 在支撑相,臀大肌起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向前维持 髋关节于伸展位的作用。

(2)跨步长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
周期的距离。

(3)步速指步行的平均速度(m/s),步速=步幅÷步行周期。

(4)步频指平均步数(步/min),步频=60(s) ÷步长平均
时间(s)正常人每分钟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至125步

(5)步宽也称之为支撑基础,指两脚跟中心点或重力点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