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步态

异常步态

• 自然步态的要点
– 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 身体重心的转换 – 上身姿势稳定 – 躯干、骨盆的有效控制 – 下肢肌肉、关节协调的运动 – 最佳能量消耗 – 具有稳定性、周期性、节律性、
方向性、协调性以及个体差异 性
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 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 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 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
• 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保持后倾,同 时肩关节后撤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
• 臀中肌
– 稳定、支持骨盆
臀中肌步态
• 臀中肌麻痹时,髋关节侧方稳定受损 • 鸭步:躯干左右摆动显著增加,类似
鸭行走的姿态
臀中肌步态
• Trende lenburg征
– 嘱患者单腿站立,另一腿尽量屈髋、 屈膝,使足离地
– 正常:对侧骨盆上升 – 髋关节脱位、臀中肌无力:股骨头不
常见异常步态
足下垂
• 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 • 导致廓清障碍 • 常与足内翻或足外翻同时存在
足内翻
•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 • 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 患肢摆动相廓清能力降低 • 常有承重部位疼痛
足内翻
足外翻
• 多见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 • 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 • 支撑相足内侧触地 • 严重影响支撑相负重能力 • 可有足趾屈曲畸形
节过度弯曲,以减少重心的过度活动
结构异常所致步态异常
• 关节强直步态
– 髋屈曲挛缩:代偿性骨盆前倾,腰椎过伸,步幅缩短 – 膝屈曲挛缩:如挛缩小于30º,仅在快速行走时出现跛
行;如挛缩超过30º,正常速度或慢速行走时也出现跛 行,短腿步态 – 膝伸直挛缩:摆动相时,患侧下肢外展或同侧骨盆上提 ,以防止足趾拖地 – 踝跖屈挛缩:足跟不能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 度来代偿,状如跨槛,故称跨槛步。此时患肢支撑期常 有膝过度伸直,可引起膝反张
臀大肌代偿),造成膝反张 • 躯干前屈,极大的增加韧带
和关节囊的负荷导致损伤 • 扶膝步态:伸髋肌无力时踝背屈肌无力步态
• 跨阈步态:动作犹如跨越门槛 • 踝背屈肌无力,踝关节于整个摆动相过程中
呈跖屈,即表现为足下垂
• 足触地时,踝关节不能控制跖屈,导致支撑 相早期缩短,迅速进入中期
• 支撑相
– 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 – 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
• 摆动相
– 足够的推进力 – 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 – 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 基础分类
异常步态
– 支撑相障碍
– 摆动相障碍
• 常见异常步态
– 足内翻 、足外翻、足下垂、足趾卷曲、拇趾背伸、膝塌陷、膝僵直 、膝过伸、膝屈曲、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
• 首次着地方式异常,足跟着地消失,代之以 足尖着地或全足底同时着地,不能控制足掌 下落速度,拍地有声
• 摆动相时,为了使足尖离地,保证足廓清动 作的完成,患者需要通过高抬患肢(过度屈 曲髋、膝关节)进行代偿
腓肠肌/比目鱼肌无力步态
• 患侧膝关节屈曲力矩增加,导致膝关节屈曲和膝 塌陷步态
• 患足后蹬无力,身体向前推进困难 • 对侧步幅缩短,后跟离地延迟 • 支撑后期患侧髋下垂
背屈肌群减弱、弛缓、萎缩 下肢长度差、背屈肌群减弱、跖屈挛缩、跖屈肌痉挛 过度背屈位固定,背屈肌的弛缓挛缩
支撑中期 过度跖屈
无背屈肌的离心性收缩
足跟提起
跖屈肌痉挛、挛缩
过度背屈
足部肌、髋膝屈肌异常、躯干控制异常
足趾屈曲吃住地面
足底屈曲反射
踢出期 摆动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来代偿
膝过伸
• 对侧膝关节无力导致的 • 多见于支撑相中、末期 • 临床上很常见
膝屈曲
• 支撑相和摆动相都保持屈膝姿势 • 多见于骨性畸形 • 临床上较少见
髋过屈
• 多由于屈髋肌挛缩或痉挛造成 • 支撑相髋关节屈曲 • 特别是在支撑相中、末期
髋内收过度
• 即剪刀步态 • 常见于脑瘫患者 • 摆动相髋关节内收,与对侧下肢交叉 • 步宽或足支撑面缩小,致使平衡困难 • 影响摆动相地面廓清和肢体前向运动 • 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髋过伸
• 屈髋肌无力或伸髋肌痉挛/挛缩 • 髋关节屈曲不足 • 相关肢体在摆动相不能有效抬高 • 引发廓清障碍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臀大肌步态
• 鹅步:挺胸凸腹,躯干前后摆动显著 增加,类似鹅行走的姿态
• 患侧足跟着地后,腹肌和脊柱旁肌群 立即收缩将髋关节向后拽
• 为了使身体的重力线落在髋关节轴的 后方而将髋关节锁定于伸展位
– 近轴端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 包括
– 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 节内收受限
– 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 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常见异常步态
• 足下垂 • 足内翻 • 足外翻 • 足趾卷曲 • 拇趾背伸
常见异常步态
• 膝僵直 • 膝过伸 • 膝过屈 • 髋过屈 • 髋内收过度 • 髋过伸
过度足内翻
踝关节固定、跖屈肌(胫骨后肌等)的抑制与松弛,前 足痛、背屈肌的强直与挛缩
下肢长度差、背屈肌群减弱、跖屈挛缩、跖屈肌痉挛 髋膝关节屈曲的不适合 内翻肌痉挛,背屈肌与外翻肌的弛缓与减弱,伸展模式
51
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
• 划圈步态
– 股四头肌痉挛,膝关节屈曲困难 – 小腿三头肌痉挛,足下垂 – 胫后肌痉挛,足内翻
• 表现
– 上肢:肩、肘、手指关节屈曲、内 收
– 下肢:髋关节伸展、内收并内旋、 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
剪刀步态
• 脑瘫或截瘫患者 • 股内收肌痉挛 • 双膝内侧靠近,双足尖着地,步态不稳 • 严重者两腿交叉难分,无法步行
过度屈曲
对垂足的代偿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原因
足底着地
膝反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 髋环转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踝关节和足部
原因
足跟着地 与 足趾着地
前脚掌拍地 代替足跟以足趾着地 足跟着地时足底全着地
•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 臀大肌步态、臀中肌步态、屈髋肌无力步态、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踝背伸肌无力步态、小腿三头肌无力步态
• 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异常步态
– 偏瘫步态、截瘫、脑瘫、帕金森步态
• 结构异常、疼痛等导致的异常步态
基础分类
基础分类
• 支撑相障碍
– 支撑相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骨盆、躯干、上肢、 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
摆动期
髋关节
异常模式
原因
30º以上的过度屈曲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屈曲受限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下肢内旋位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 骨盆过度前旋
下肢外旋位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下肢内收位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下肢外展位
臀中肌挛缩、无力
划圈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上提骨盆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足外翻
足趾卷曲
• 支撑相足趾保持屈曲 • 常合并足下垂及内翻 • 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长期制动及挛缩等
拇趾背伸
• 支撑相和摆动相脚趾均背屈 • 多见于中枢神经损伤患者
膝僵直
• 支撑相晚期和摆动初期,膝关节屈曲<40°(正常 60°)
• 髋关节屈曲程度及时相均延迟 • 减小其摆动相力矩导致拖足 • 摆动相采用划圈步态、尽量抬髋或对侧下肢踮足
能托住髋臼,臀中肌无力,使对侧骨 盆下降,从背后观察尤为清楚
• 一侧臀中肌完全瘫痪
– 站立相时,患者躯干侧弯(向患侧) ,同时患侧肩关节下沉,以免健侧骨 盆下降过多,维持平衡
屈髋肌无力步态
• 屈髋肌:摆动相主要的加速肌 • 屈髋肌肌力降低:摆动相肢体行进缺乏动力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 支撑相:伸膝稳定性受损 • 足跟着地后,膝被动伸直(
• 表现
– 行走时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 – 起步困难,双支撑期延长,迈步后初
期行走缓慢,逐渐行走速度加快 – 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步伐细小 – 不能随意停止或转向
结构异常、疼痛导致的异常步态
结构异常所致步态异常
• 短腿步态:斜肩步态
– 两下肢长度相差3cm以上 – 健侧肩抬高,患侧肩下垂 – 摆动相时,患肢代偿性足下垂 – 如缩短超过4cm,患肢足尖着地行走代偿 – 患腿支撑期:患侧骨盆及肩部下垂,健侧下肢髋、膝关
共济失调步态
• 小脑或前庭功能损害 • 醉汗步态
– 呈曲线或折线前进 – 两足间距增宽 – 步幅、步速不规则 – 全身运动不协调,摇摆不稳 – 双上肢外展保持平衡
帕金森步态
• 慌张步态、前冲步态
– 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 – 下肢摆动幅度减小、髋膝关节轻度屈
曲、重心前移、步频加快以保持平衡
• 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以足尖着地行走 • 踝足疼痛:患侧步长明显缩短,正常的足跟-足尖运动模式
消失
躯干异常
异常模式
原因

躯干侧屈
臀中肌瘫及减弱的代偿
撑 躯干后倾(髋关节过伸) 臀大肌瘫及减弱的代偿 相
躯干前倾,骨盆后倾 代偿股四头肌肌力减弱、
代偿髋膝的屈曲挛缩
步行周期 足跟着地 支撑中期
异常步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宋凡 副教授
步行和步态
• 步行(Walki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