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下册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练习题

一、选择题:1.提出联合制碱法的中国化工专家是()A.徐光宪B.侯德榜C.张青莲D.屠呦呦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A、B、C、D四种未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

其中检验结果不正确...的是()3.432KNO3、⑤FeCl3则物质被鉴别出的先后顺序合理的是()A. ⑤①②③④B. ⑤①④②③C. ①②③④⑤D. ④①③②⑤4.烧杯中的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化学反应,但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是()A.食盐溶液和稀盐酸B.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C.氢氧化钾溶液和硫酸D.石灰水和碳酸钠溶液5.某混合溶液中大量存在四种离子,其个数比为Fe3+:Cl﹣:SO42﹣:M=1:3:2:4,则M为()A.Ag+B.Cu2+C.Na+D.CO32﹣二.实验探究6.氯化氢(HCl)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盐酸。

(1)在充满HCl气体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NaHCO3粉末的试管中通入HCl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入少量水,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画出HCl气体和盐酸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水分子不用画出)。

7.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改革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下:在沉淀池里发生的反应NH3+H2O+CO2=NH4HCO3NH4HCO3+NaCl=NH4Cl+NaHCO3↓在煅烧炉里发生的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1)上述生产纯碱的方法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向沉淀池中通入两种气体,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而二氧化碳仅仅是能溶于水,所以,先通入的是___________(填“NH3”或“CO2”),根据沉淀池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判断出物质的溶解能力,碳酸氢钠_____碳酸氢铵(填“>”或“<”)。

(3)写出上述流程中X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

(4)使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要是设计了_____(填“循环I”或“循环II”)。

从沉淀池中取出NaHCO3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

(5)为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可取少量试样溶于水后,先滴加足量的_____,排除Na2CO3的干扰,再滴加_______,然后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8.实验小组以鸡蛋壳(主要成分碳酸钙,在水中能溶解出微量的Ca2+,其他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为牙齿的替代物,模拟含氟牙膏保护牙齿的化学原理。

【查阅资料】①含氟牙膏保护牙齿的原因:含氟牙膏中的氟化钠(NaF)能与牙齿表面溶解的微量Ca2+反应,生成更难溶于酸的物质。

②常温下,酚酞溶液遇pH<8.2 的碱性溶液不变色。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用 2 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实验一:如图 1 连接仪器,进行实验(注射器中药品全部缓慢注入锥形瓶中)。

实验二:如图 2 连接仪器,锥形瓶和注射器中的物质均与实验一相同。

实验过程,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3 所示。

【解释与结论】(1)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 a 的气密性:用止水夹夹住右侧橡皮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二能证明含氟牙膏对鸡蛋壳有保护作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推断出实验一中,t1_______t2(填“>”、“<”或“=”)。

(3)图 3 中“a-b”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4)根据本实验模拟的含氟牙膏保护牙齿的化学原理,你认为碳酸钙_____(填“能” 或“不能”)用于制作含氟牙膏的摩擦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云石粉是生产高级玻璃器皿、医药用瓶、光学玻璃的原料,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白云石属于碳酸盐矿物,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可表示为:xMgCO3• yCaCO3。

(杂质是二氧化硅,其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受热不分解)一、定性探究:白云石粉的成分【实验分析】(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_________。

(2)由步骤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白云石粉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填离子符号)。

(3)步骤③生成氢氧化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④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

【结论】白云石由碳酸钙、碳酸镁组成。

【实验质疑】因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对定量测定白云石粉的组成干扰较大,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采用热分解法进行定量探究。

二、定量探究:白云石的组成【查阅资料】碳酸钙开始分解的温度为898℃,1000℃时完全分解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与碳酸镁的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镁开始分解的温度为540℃,700℃时完全分解。

【实验设计】为测定白云石中的含钙量及x:y的值,该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准确称取30.0g 白云石粉末放在A装置中,打开弹簧夹,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称量;③关闭弹簧夹,打开控温电加热器,缓缓调升温度至700℃,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④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准确称量B、C、D、E装置的质量;⑤关闭弹簧夹,调升温度至1000℃,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打开弹簧夹,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准确称量B、C、D、E装置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5)持续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变后缓缓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

(6)计算白云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

(7)设计实验证明白云石粉已完全分解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写出实验方法、现象、结论)。

(8)白云石(xMgCO3• yCaCO3)中的 x:y=_____(最简整数比),若加热前没有鼓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将会导致x:y的值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0.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C到D液体的pH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D点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观察有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可证明白色固体的成分。

11.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

实验室提纯流程如下:(1)准备用托盘天平称量5g粗盐样品用于后续实验,若指针偏向左边,则下列判断以及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右盘重,往左盘加粗盐 B.右盘轻,往右盘加砝码C.左盘重,拨游码 D.左盘重,将多出的粗盐取出,直至指针指向中间(2)第④步操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第⑦步操作中,向滤液中滴加足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⑧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某固体混合物A中含有CuSO4、FeCl3、NaNO3、BaCl2、CaCO3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为了确定成分,分别进行下列实验(假设所有的反应都恰好完全)。

根据以上实验分析:(1)实验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的红褐色沉淀是一种纯净物,由实验一可以确定在混合物A里,上述五种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3)根据实验一、二的现象,星城同学认为混合物A只含有FeC13、BaC12请对此结论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花园同学将所得溶液C和溶液E充分混合,得到溶液G;(4)该溶液G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

(5)为确定可能存在的物质是否存在,取原固体混合物溶于足量的水中,先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蒸发后,若有白色固体存在则证明含有该物质。

(6)根据上述探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若溶液中存在多种固体溶质,当只有一种可能存在的固体溶质不能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明显现象来证明时,可通过先加入相应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所得的液体蒸发来判断其是否存在。

1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碱盐为专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探究实验。

(1)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该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

①一只烧杯反应后溶液呈黄色,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