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资料

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资料

高三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题复习资料【作用类】(07年)情节设置作用(第一段)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08年)环境描写作用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09年)意象设置作用(整体构思)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10年)引用叙述作用(情节安排)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方略】1、紧扣“情节、人物、环境”小说三要素和主题作答,2、这些作用都有主旨、艺术性方面的考虑3、从读者心理、审美角度去思考小说的艺术性4、从写作意图、社会意义角度去思考小说主旨作用类分类小结一、开头作用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当然,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

二、结尾作用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三、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对文章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四、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时空线、事物线、情感线,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结构术语: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②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③结尾: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人难忘。

④线索: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做线索⑤前后照应: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⑥设置悬念(设伏笔):巧设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引出下文,主题突出,情节动人,吸引读者。

⑦抑扬(先抑后扬):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五、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

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更多的时候题目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或者要求对句子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在这里,还要强调一下“引用”的作用,引用传说故事、名人轶事、历史事件时,作用可以是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传奇性;引用诗文或格言时,作用可以是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具有意境美或是文章具有说服力等。

六、词语作用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二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

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

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七、环境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等。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2009年高考未涉及社会环境作用的考查。

一般情况下,可从环境的特点、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主题的揭示等角度考虑。

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的环境描写作用: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表现,暗示)-→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八、形象作用现代文中出现的文学形象一般有人物、事物、景物等,文学形象的把握,对于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着举足轻重的衬托作用。

文学形象是通过文学语言塑造出来的,描写的传神性、深刻的含蓄性、丰富的审美性,都是应该考虑的范畴,尤其要注意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等作用。

例如(2009年辽宁卷第20题)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6、刻画人物性格。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4、照应前文。

此类题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节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此外,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作用题中,还会涉及叙述人称和叙述顺序的考查,虽然2009年高考没有考查,但也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探究。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二、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