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应用与实践,就内容而言,在设计层面上,比较重视对城市滨水区整体形象和环境设计的研一究,比较注重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探讨;在应用层面上,却较少涉及对城市滨水区设计实施策略和开发管理的研究。
大多数作品仅停留在空间塑造的“一维”视点,缺少从城市经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学科、多维视角”地进行综合研究。
本专辑所收录之案例正是面对当前滨水区开发所做的思考,试图探寻当前适合地方特色的滨水地区开发之路。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负责人:卢济威主要设计人员:王一、宋云峰、周虹、马荣军、王萌、柏春、王敏洁、王藤、李正、袁铭、陈康诠、成栋、于弈规划用地面积:205.5公顷项目地点:浙江丽水项目完成时间:2003年8月项目获奖情况: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004年度同济规划院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规划设计简介:本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环境资源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具体目标与构思。
(1)建立以大溪为中心的山水生态城市核心整合城市、建筑、景观等要素,形成南山、北城总体格局的环大溪景观体系。
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山水资源的结合。
不但做到城中有山、城中有水,更力求体现出山上有宇,水中有屋的山水城市特征。
(2)建设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江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市民活动同滨江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休闲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景观设计,吸引大市民日常活动,使之成为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为滨江发展注入活力。
(3)促进丽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城市设计,提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住宿、休闲、娱乐活动设施,吸引游客停留,使滨水区成为丽水市域范围内旅游活动的中心区域。
长期以来,城市滨水区都被简单地作为休闲绿化带进行营造,本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公共活动,振兴经济和发展旅游产业。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两个地级生态示范区之一,总体规划定垃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
早在隋开皇九年,这里就设处州治,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金温铁路从丽水通过,金丽温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建成。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蒸蒸日上。
丽水市区四面环山,万象山位于中部,颐江上游的大溪从城南流过。
计划2e05年在江的东侧下游建成开潭水坝,大溪水位标高将上升到47.5m,平静而清澈的湖面是丽水市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2003年大溪北岸由水利部门建成防洪堤,设近水平台和坝顶平台两个层次,近水平台标高47.8m,与水面仅差0.3m,十分亲水;堤坝的堤顶平台一字拉开,既宏伟又气魄,但是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人调查研究后,提出城市设计项目建议书,确定设计目标、调整设计范围。
遵循景观经济一体化、资源利用集约化、要素整合立体化和远近结合持续化等设计原则,经过8个月工作,于2003年8月完成城市设计文本和城市设计准则。
一、城市设计范围丽水市滨水区位于城市的南侧,这是市区最佳的风水宝地,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这里不能作为一般的绿化带利用,应成为城市的活动中心,成为城市的“起居室”。
为了充分利用山水和入文资源,建议将设计范围调整,缩小滨江北岸的设计长度,增加部分的南岸设计用地。
以滨水区为轴线,以大水门历史遗迹为中心,东至古城岛,西到万象山,向北延伸与中山路商业衔连接,向南跨江扩展到大溪南岸。
城市设计范围面积为205hm2。
由于滨水区是丽水市的一部分,它的功能布局,包括公共建筑、景观绿地、交通、公共空间及水系等都必须与整个城市系统整合。
为此研究范围必需扩大到包括整个城区在内的滨水区两侧。
二、城市设计目标与构思(一)建构城市“起居室”起居室是住宅中居住者生活起居的中心,城市“起居室”应该是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中心,是市民交往、休闲、娱乐、观览、餐饮、庆典、民俗活动等聚集的场所。
清淄曲口镜的大溪最大限度让市民亲水享用是城市设计的最重要目标。
首先,将滨水区城市规戈U规定的绿地进行调整,让部分与城市公共活动有关的功能布置在滨水区域,所占用地在滨水区北侧的建设区内4陷。
在城市南北主轴线花园路南端安扫F滨水广场,周边布置博物馆、商业超市、餐饮和科技活动中心等;另外,沿江还安月F 大水门广场、城市意象公园、水幕电影、生态民俗园等,并相应布置咖啡座、茶座、休闲服务和游船码头等功能。
其次,为了提高市民到江边的可达性,通向江滨道路的端头均设置标志性人工物和活动场所,将市民引向大溪,当然停车场是必不可少的,沿岸安罚F了700多个公共停车位(其中侧个在地下)。
从建设区到防洪堤100多米距离的原始地形由高到低,与堤坝共同构成了一长条凹坑,成为市民接近江水的拦路虎,为了沟通建设区和堤坝,城市设计采用挖水池、建地下室、设下沉广场等多种减少土方量的手段。
第三,要剧口滨水区的亲和性,更多地吸引市民,设法软化已建成的堤坝,在不影响排洪安全的前提下,植树、布置张膜结构的休息廓等(二)组织以大溪为中心的山水景观区大溪是丽水的景观核心,三面环山一面城市,城市设计力求将堤坝、桥梁、建筑等城市人工要素与山水自然要素整合。
拟建步行桥与斜拉式的紫金桥共同构建环湖步行系统,步行休息。
景观区尽量突显山水意象,为此从四个方面强化山水特征:(1)显现山系。
核心区内的万象山紧依大溪,由于长期的城市建设造成山体被切断、分割或被建筑包围。
城市设计首先清理万象山沿括苍路上的建筑,让山体显露,选择个另USS 适应自然的公建,依山就势建造;其次将被中山路分割的梅山联系起来,西佃g梅山背公园沿中山路拆除五层住宅,建一层商店,屋顶覆土,山顶公园延伸到街道东侧山丘上,原有梅山中学迁移改为公园,并用天桥将两部分山丘绿地整合于一体,安月F茶座等设施供市民休息,使山林绿地与繁华街道立体穿插,别有一番情趣。
同时在滨水绿带靠万象山处,对于修桥时开山石块堆放成的小丘,不予清理,再覆土植树,作为万象山东延的山系。
同样在景观区东佃U结合开挖厦河湖,周边堆山,与南侧古城岛的自然山体共构生态民俗园。
使山与水、城与自然相映成辉。
(2)山屋共构。
力求在景观核心区的靠山建筑充分结合地形,依山就势显示地形,例如万象山东侧的图书馆和梅山背公园南侧紧靠中山路的娱乐园等。
(3)水屋共融。
景观区内的建筑尽量与水有机结合,例如水南宾馆直接从大溪的水中生长出来,建筑基座与防洪堤坝一体化设计,当然水禾U部门要给予业主一定的经济补贴;又如花园路滨水广场西侧内湖中的两幢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支柱也从水中伸出,显示建筑与水共融的魅力。
(4)让更多的住户获得观水的环境:城市设计包括滨水区北侧300多米深度的范围的住宅开发,有10个面积不等的住宅街坊,如十可获得尽量多的住户具有面水的好朝向是城市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保证合理开发强度和密度的前提下,我们对不同高度的住宅布置、高层住宅布置位置和高低住宅搭配等三个方面的观水户数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是:高层与多层、低层住宅混合布置,高层住宅点式并垂直于水岸月k列,能获得最多户数观水景的比例。
小高层与六层住宅混建能观水景户数达39%,高层与四层住宅混建能观水景户数达52%,城市设计建议采用这两种布局方式。
(三)、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过,为丽水的旅游业带来发展的契机,丽水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仙都、青田、龙泉、景宁等都是良好的旅游地,但目前游客都被周边景点分流,不但对丽水的旅游经济发展不利,也绘旅游者带来不便。
城市设计力求使丽水市成为上海、杭J’H等城市二日游的目的地之一,耍使旅游者在丽水市区留宿一夜,就必须完善城区的服务功能,根据集约化原则,尽量将景点与服务设施围绕大澳布置,使滨水区既是城市的“起居室”,又是城市的“客厅”。
为此在滨水区建立以大水门为核心的1咖—1500m半径的旅游者步行蹈,约15分钟的步行路程,在这范围内布置历史文化遗迹、娱乐设施、博物馆、意象公园、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宾馆、餐厅等,另外,还有旅游购物街、游艇俱乐部和码头。
大水门是丽水古城的水运码头,北侧老城当时商业繁荣,由于水运的衰落,商业北移到现在的中山路。
城市设计拟复兴大水门北侧的商业,与中山路接通形成步行商业街,成为销售育田石雕、龙泉剑、黑陶、木制玩具、食用茵等工艺品和土特产的旅游商品街。
三、节点设计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范围大,在研究总体目标、构思和完善体系的基础上还得再深入到重要节点进行设计。
这里的节点设计包括中山路步行商业街、大水门广场、老博物馆功能改造、水南区域及四星级宾馆、梅山背娱乐园、紫金桥头及两佃U绿地、紫金宾馆、亩城岛生态民俗国和居住街坊等。
本文重点介绍三个节点。
(一)大水门广场大水门是清代城墙和城门的遗迹,瓮城和门楼暴露在地面以上,城墙的下部与基础尚埋在土中,这些历史遗存均属历史保护范畴。
由于城门位于滨江绿化带、中山路步行衔和通向水南的步行桥的交叉点上,具有地标作用,保护方式采用校原貌复原,大水门城楼二层重倔歇山顶,瓮城门楼单幅歇山顶;古城墙遗迹,考虑到其位置与堤坝倾斜,同时这地区人流集中,如果复原不但空间无序,而且会阻隔城区与大溪的空间联系,为此采用与古罗马斗兽场一样保护其残缺遗迹的方式,周边按滨水广场的做法,与堤坝标高拉平,城墙遗迹处在下沉位置,旅游者可在广场上、下沉广场或跨越下沉广场的桥上观赏。
由于大水门广场是滨江区域活动空间的转换点,设计强调与周围各方向景观空间的过渡与衔接,特别注意不同标高层面的空间转换,踏步在这里是空间组织的重要元索,也是获得环境情趣的源泉。
(二)花园路滨水广场贯穿城市南北向的花园路是丽水最重要的城市轴线,北端市政广场正在建设,城市设计将南端建成1.7hm2的市民滨水广场,周边布置大型公建,供市民和旅游者活动,提供城市庆典、市民交往、购物、餐饮和水上游艇码头等休闲活动空间。
市民广场充分考虑地形的利用,由于江滨路与江堤之间存在着3—4m的凹坑,城市设计将广场的标离与防洪堤顶持平,促使人与水面的亲近与联系。
广场利用凹坑地形多来沿共停车库,保证周边建筑使用有足够的停车位,并避免大虽地面停车对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
市民广场呈圆形,三面佣U被博物馆、大型商业中心(合超市或百贷、餐饮)和科技活动中心围合,南内li流正汗有识失65虽向标高47.8m的亲水平台,建筑面对广场设骑楼,广场中央安扫F稍下沉的露天剧场,并有舞台适应大型集会和小型演出的表演,四周种植高大乔木,铺砌渗水砖,以改善小气候。
广场北侧入口处以大踏步面对城市道路,安扫k 一座雕塑作为广场的标志,也是花园路的对景。
市民广场的西狈U布置形态自由的内湖,作为扫F供的缓冲,湖内组织水幕电影,以曲线状大踏步形成看台,曲拆而多变的水体轮廓给严谨的圆形广场注入了轻松活泼(三)古城岛生态民俗园位于大溪和好淫的交叉口有一个小岛——古城岛,自然生态及地貌保存完好,地形起伏,民居依山而建以防山洪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