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临水建筑应通过亲水平台与水相接触 建筑群应能形成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城市设计对建筑形式及体量进行控制包 括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 退后红线距离、沿街后退、建筑风格、 尺度、色彩、材料、细部处理等内容
1.2.5 滨水区的滨水开放空间
滨水区开放空间是滨水区的公共外部 空间 包括滨水区绿带、滨水广场、湿地等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
土地使用直接影响开发强度、功能布局、 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到城市的效率和环境 质量 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发挥滨水区土地的 最大效应 尽可能保护自然湿地 滨水两边保留足够的滨水游憩用地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可能的土地使用: 居住用地(R) 公共设施用地(C) 道路广场用地(S) 对外交通用地(T) 绿地(G)
滨水区城市设计 的主要内容
内容回顾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含义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分类 良好的水陆环境对人的诱导距离 城市滨水区(Urban Waterfront)的环境特征
开放性 敏感性
文化性与历史性
多样性
1.2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的保护既有自然环境的保护, 还有邻里、场所、历史街区的保护
1.2.11 滨水区的保存与维护

处理好城市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城市 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滨水区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的自然 格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何保护 历史街区、复兴历史水道等都是滨水 区城市设计的重点

韩国首尔清溪川:往日的地下“暗河”,今日的“城市名片”
1.2.6 滨水区的城市格局
城市格局是一个城市总体的视觉框架 反映了人们亲临城市空间环境的一种体 验,充分表明一个是城市的个性特征 河流往往形成了城市空间的骨架,成为 城市的蓝带,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良性 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滨水区城市设计要保护滨水格局,使城 市与滨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2.2 滨水区的交通
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关系 人车分离交通体系 换乘系统的组织 高效率的、安全快捷的交通系统 提高可达性

1.2.3 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

天际轮廓线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

滨水区由于“水”而成为展现天际轮廓 线的最佳场所 设计中利用山地、河流、海湾、桥架、 城市公园,以新型建筑构成天际轮廓线

1.2.10 滨水区的标志

城市设计应根据具体城市的环境、性 质、类型和文化习惯等对标志的设计 与布置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加以管制, 防止视觉污染 滨水区的标志常与“水”的主题有关, 如鱼、蟹、轮船的舵盘、锚具等都是 常用的标志图案

1.2.11 滨水区的保存与维护
城市保护指城市中有经济价值、文化意 义的人为环境以及有生态意义的自然环 境的保护 历史传统建筑与场所尤其值得重视

滨水区开放空间是城市的公共行为场 所,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元素
1.2.5 滨水区的滨水开放放公共空间设计以空间为中心组织 建筑,形成城市意象 滨水区开放空间设计上要注重: 开放空间的适用性、多样性、开敞性 公众的可达性、可亲近性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环境品质与开发的协调

滨水游步道
滨水街道 滨水公园
1.2.2 滨水区的交通

交通是决定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是城市的运动系统,直接影响城市 的形态和效率 交通之于城市就像血管之于人体

1.2.2 滨水区的交通
滨水区有高速公路、铁路、飞机场、过 江隧道、桥梁、游船码头、货运、轮渡 码头、滨江游步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与设 施 人流多、交通既繁忙又复杂 设计足够的停车场(库)

1.2.3 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
自然山体 观景视点 天际线韵律 天际线界面层次

1.2.4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与体量

建筑是城市空间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建筑及其群体组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 城市空间的质量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应与环境充分融合, 体现滨水建筑特色

1.2.4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与体量
1.2.9 滨水区的滨水活动

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共同构成城市
城市空间只有在人的参与其间才显得 有生气、有活力 人是空间的主体,因此城市设计充分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征,这是 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的前提

1.2.9 滨水区的滨水活动

滨水区中的游戏、休憩、观赏、表演、 庆祝、商业等行为不仅体现人们对滨水 环境的认同,同时又是滨水区的一道独 特风景线,构成滨水区的活动景观
1.2.7 滨水区的城市肌理

肌理一直都是和观察的距离层次有关 的
不同城市其肌理是不同的,是城市历 史文脉的一种表现形式 滨水区城市设计要延续原有城市的肌 理,使原有的历史、人文文脉不被中 断


1.2.8 滨水区的人行游步道
步行是市民行为中最普遍的内容 人行步道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自然湿地(“地球之肾”)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 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
位于香港新机界天水围生态缓解区的香港湿地公园 规划设计图(左)和建成的全景图(上)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滨水游憩用地与外滩改造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滨水游憩用地 滨水广场

滨水区步行系统一般包括滨水游步道、 滨水步行商业街、林荫道、穿过滨水边 缘的城市干道、铁路、高速公路的人行 隧道、天桥等
1.2.8 滨水区的人行游步道

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减少人们对汽 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物理环境, 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与舒适感,促进零售 商业的发展。 良好的水陆环境对人的诱导距离为1—2 公里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
由于滨水区的自然性,使人的行为从现 有一个明显的亲水性,因此在滨水空间 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滨水活动的亲水性 这一特性

1.2.10 滨水区的标志
一个突出的标志有助于人们在城市中判 断自己所在的位置并起导向作用 一个突出的标志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特征 在滨水区中标志有:重要的建筑物(如 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贸大厦)、雕塑、 灯塔,甚至是某一个特征的小品标志如 城市功能标志和商业广告等
1.2.1 滨水区的土地使用 1.2.2 滨水区的交通 1.2.3 滨水区的天际轮廓线 1.2.4 滨水区的建筑形态与体量 1.2.5滨水区的滨水开放空间

1.2 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1.2.6 滨水区的城市格局 1.2.7 滨水区的城市肌理 1.2.8 滨水区人行游步道 1.2.9 滨水区的滨水活动 1.2.10 滨水区的标志(Mark) 1.2.11 滨水区的保存与维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