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渡荆门送别》优质教学课件(部编版)

《渡荆门送别》优质教学课件(部编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 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 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 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 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 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 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 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 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深入探究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 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飞”字反衬 了江水中月亮的明亮而且圆润,从而反衬了江水 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 阔、天空的高远,在自然美景中融进诗人见到平原 欣喜的感受。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 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 果十分强烈。
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重山随平野渐渐消失,江水就在这 广阔无际的原野奔流,浩浩漫漫。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在空中的明 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 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这来 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 的行舟。
整体感悟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 么?
朗读文章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诗句解释Biblioteka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 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渡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
荆 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远景
对仗
写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送 别
俯视
仰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
拟人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
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造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
深入探究
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 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 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文章主旨
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 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 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颔联中有几个字用的好,找出 来谈谈好在何处。
•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 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 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 (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 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 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诗 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 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 视域开阔,别是一番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