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宪英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

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方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出来。

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

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

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由于关于此问题方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

”《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方出版社,2003.2,第73页) 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

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

《哥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释。

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历史时段或地理围。

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

”《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吕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在书中,格罗德茨基拿之与“卡特琳娜艺术”的概念相比较,便足以见得“哥特”概念的模糊性。

“哥特”一词最初是由16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的。

如格罗德茨基所说:“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作家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西欧艺术与建筑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的如同一幕野蛮的序曲。

”可见,“哥特”及其所代表的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使用之时,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

不过是“处于衰落的古典文明与他们自己所处的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间产生的“野蛮”建筑。

”《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美}迈克尔·卡米尔著,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9页)就像热尔曼·巴赞所说的,“哥特式“一词是”日耳曼“或条顿(文艺《艺术史》(热尔曼·巴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用词)的法语同义词。

赞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其实,“哥特式”起源于生活在波罗地海和黑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哥特族,他们是中世纪初期入侵欧洲“蛮族”的主要力量。

这也是当17世纪再次提起这一词语时还是带有挥之不去的“轻蔑含义”的根源所在,“从种族和历史的角度以贬抑的态度诠释了一个异族的时代。

”关于这一点,格罗德茨基又指出可以参考莫里哀的诗歌“……哥特装饰无聊的趣味,一个无知时代令人作呕的畸形怪物,由野蛮的狂潮造就……”。

《希腊的光荣》(莫里哀,转引自《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吕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这便造就了哥特艺术得名并非在其诞生之时,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大潮中。

“对于要恢复希腊、罗马时代建筑荣耀的意大利人来说,哥特是一种无厘头的技术游戏,不知所云,因此以“蛮族的”这样词汇来称呼它是恰如其分的。

”方晓风是这样描述瓦萨里对“哥特”的谈论的。

《哥特建筑的力量——平民性与整体性》(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总第199期,2009.1)而这一切,直到18世纪的评论家威廉·吉尔平等人,才有所转变。

“哥特”开始得到相对肯定的评价,甚至是赞美的言语,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蛮族”欧洲的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格体验,而这又突出表现在建筑方面。

众所周知,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而这些令后人称奇的建筑中,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无疑拥有无法比拟的一席之地。

这大概也就是《世界艺术史·建筑卷》中所说的“黑格尔把中世纪艺术归为浪漫型艺术,也主要从哥特式建筑着眼的”原因吧。

二.哥特式建筑的产生《西方建筑史》中曾指出:“西方建筑史上几乎没有其他阶段像哥特时期一样带来如此的风格诠释…对于其不同的解释放在一起虽然会互相抵消,但其中也确实包括一些真知灼见。

”《西方建筑史》({英}大卫·沃特金著,傅景川等译,人民出版社,2004.1, 第126页) 就像沃特金在紧接着的文字中举的保罗·弗兰克的例子,他带有争议性的指出:“中世纪文化不同侧面的“共同根基”都“存在于基督之存在中”。

《哥特史》(保罗·弗兰克尔,1962)由此可见,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是甚为密切的。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中世纪时期建筑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基督教极度盛行的中世纪,宣扬教威成为基督教会的主要任务。

在《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的审美文化》一文中提到:“这种精神象征尽量回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因为上帝与天国世界是终极的,是人及其精神的主宰,不能借助视觉形象来表现。

在这种审美需要的驱使下,中世纪的审美理想集中于建筑本身,从而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文化世界。

”《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审美文化》(马庆晓,《大众文艺》设计与人文)与此同时,在文章下面提到:“与之相应,中世纪形成了一套宗教艺术理想模式。

这个模式强调崇高的形式美。

”这便说明,这一时期在基督教会的眼里,艺术并不是艺术,建筑也并不是建筑,他们仅仅只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态。

而这“物化的形态”的典型代表,便是欧洲建筑艺术最灿烂的核心——教堂。

同时,这也是我们进行综述的哥特式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要研究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及渊源,必定要从教堂艺术的兴起入手。

《西方艺术史·建筑卷》在中古时期的建筑一节指出:“西方的艺术都是从教堂或者说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戏剧、音乐是在教堂中表现的,绘画装饰艺术也是如此,而教堂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教堂的确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具有独特的意味。

舒尔乡说:“建筑全都传统性的朝向东方,换而言之即教堂后的园堂朝向东方——太阳跃出的地方,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诞生,而教堂建筑的正面朝的西方,西方——是太阳每晚沉睡,或云太阳似乎是死去的地方。

这种朝向反映了基督徒对于以光线每天的消失和复出为象征的复活的信仰…人们会被城市中所有其他神殿朝向上的一致性所打动…人们由此明白了宗教建筑物在城市总体建筑物中的重要性。

”《建筑》(唐·昂热列可·舒可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第50-51页)“教堂是城市的礼仪中心”,所以,哥特式教堂在教仪盛行的中世纪必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宗教礼仪作用,种种原因造就了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宗教信仰的必要基础。

作为中世纪西方三大建筑风格之一的哥特式建筑,代表着中世纪的神圣与奥妙,崇高与威严的时代特征,华丽的感官效果所造成的天国世界的吸引力。

现在已经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这一风格诞生于12世纪30年代,法兰西岛附近的地区,并遵循着一定的时间顺序,最终流传到欧洲各地。

而另一位学者丹纳在解释哥特式建筑形成的原因时指出:“基督教是普遍的宗教,诉之于广大的群众,号召所有的人拯救灵魂,所以屋子要特别宽大。

”《艺术哲学》(丹纳著,商务印书馆1981,第51页)愈加宽大的房子必能容纳更多的信徒,而哥特式建筑自身的独特风格又起到了吸引信徒的作用,两者合二为一,便是中世纪基督教会所期望的。

而这一切,又要从哥特式建筑独特的设计风格中说起。

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能够创造出飞拱,把人们的精神引向天国;能够将墙改进为玻璃屏风,这种屏风上有教育礼拜者的教义以及信仰原义的图画故事,能够使礼拜者沉浸在天国般《世界建筑艺术史》(帕瑞克·纽的光亮之中。

”这是纽金斯在其著作《世界建筑艺术史》金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第26页)中的描述。

可见,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来源同样也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建筑学方面的含义。

从18世纪研究哥特史建筑的先驱者开始,用简练语言概括什么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尝试就从未停止。

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哥特式建筑的主要风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及创造性热尔曼·巴赞在《艺术史》中说道,“处女般”一词是我们试图用于哥特式艺术的术语。

原因在于,哥特式艺术是纯粹的创造力,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起点。

巴赞将哥特与其他艺术风格相比较,哥特的更富创造。

“罗马得益于希腊,拜占庭出自罗马与东方,罗马艺术则是东方、拜占庭、蛮族和古代的混血儿,文艺复兴艺术和现代艺术则借鉴了古代艺术的全部形式,以及大部分关于美的思想。

哥特艺术则恰恰相反,它摆脱了束缚罗马式艺术的推动力之旧式的重负,从自然出发。

”哥特式建筑则是同样的道理,其结构、装饰、灵感皆赋之于自然。

诸多的学者也是始于此,对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进行了充分的比较。

浩达就指出:“在建筑艺术上看,哥特式建筑师们受了穆斯林建筑师的影响,要与罗马式圆筒形屋顶或锅底形圆顶一刀两断,他们别出心裁的创造了尖顶。

”《基督教艺术与社会生活》(浩达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哥特式教堂是脱胎于罗曼式的教堂,其平面原型是继承前人的。

但是,哥特式技术对罗曼式建筑的改造是全方位的,绝非表面简单地以尖拱代替半圆拱那么简单。

罗曼式建筑从外部的形制结构、综合表现力到部的采光、整体空间的建构,都存在着设计造成的无法避免的缺憾。

而哥特式建筑,凭借其新兴的风格,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

迟轲在其出版《西方美术史话》一书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解释。

“罗曼式建筑以水平线及圆拱劵为主,宽阔平稳,但不免有沉闷笨重之感,且墙壁面积大,其上的装饰雕刻与绘画,更倾向于程式化的几何图案;而哥特式建筑以尖顶拱劵和垂直线为主,更显精致,门窗也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与绘画更强调生活的真实感。

”《西方美术史话》(迟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第64-65页)这些相比较于罗马的改进与优点正是来源于哥特的想象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