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
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
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
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
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
哥特音乐流派众多。
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
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
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
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
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哥特的意识形态主要还是建立在审美之上的。
正文哥特式吸收了罗马式的部分风格,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哥特大教堂以升腾取胜;而罗马大教堂则以庄严见长。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
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 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风格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 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
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
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
结构用柱墩承重,柱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
正面是一对高60m的塔楼,夹着中厅的山墙,使立面纵分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
正中的玫瑰窗、两侧的尖券形窗、遍布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布尔戈斯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均始建于13世纪,完成于15世纪和16世纪。
布尔戈斯大教堂因圣洁慈爱的圣母像而闻名。
祭坛背后精雕细刻的屏风和墙壁,皇族墓室,唱诗班席位,长排座椅,彩色玻璃等融汇,刻画出独特的艺术之美,是哥特式建筑的精典之作。
大祭坛主座堂为十字形平面布局的大厅,其内部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祭坛,装饰了许多镶嵌在壁龛或山墙内的圆形半身人像浮雕。
统帅小教堂因安奉熙德夫妻的墓穴而得名。
堂内有豪华的穹窿屋顶,并配有星星状的塔式天窗。
墓穴上的统帅及其妻子的白大理石睡眠雕像闭目安祥、栩栩如生。
所谓的金梯,是由于楼梯的栏杆上,配有极为华丽的金色花叶、人像和各种复杂图案的透雕装饰而得名。
金梯有左右两座支梯,属文艺复兴式的作品。
重要碑石在主座堂十字形的交叉处竖立着一块墓碑石,上面刻着11世纪西班牙声名卓著的军事统帅与摩尔人作战屡建奇功的民族英雄熙德(1030-1099年)和他妻子希门娜夫人的名字。
熙德为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封主",在此指西班牙骑士罗德里戈.迪亚斯|.德比瓦尔(RodrigoDiaz Devivar)。
迪亚斯不仅是反抗摩尔人的英雄,也是基督教与异教斗争的代表人物,因此,在大教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传说迪亚斯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决斗中杀死未婚妻希门娜的父亲,希门娜也迫于同样原因,请求国王处死迪亚斯,但国王因迪亚斯击溃入侵之敌,成为民族英雄,于是说服希门娜放弃原来的要求,成全了他们的婚姻。
西班牙最早的一部史诗(约1140年)就是描写迪亚斯反抗摩尔人的经过,以及与国王间矛盾,反映基督教对异教斗争的《熙德之歌》。
石碑上方天花板的圆形穹窿屋顶布满了星星,众星璀灿,与地面相距54米。
在唱诗班的席位处共有103张黄拨木镶嵌的胡桃木座椅。
高排座椅上有描绘《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内容的雕刻作品。
低排座椅上的雕刻都是描绘一些离奇的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场面,这些雕刻全是1507-1512年间的古代作品。
米兰大教堂是米兰的地标,整座建筑物融合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其位居米兰市中心,雄伟的气势,令人望之而生仰慕之心,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成林,和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仿如相互扶持,伸向蓝天,展现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1、法国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
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
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
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2、英国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
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
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
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
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
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
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
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3、德国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
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
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4、意大利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
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
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