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道德经》第一章

《理解道德经》第一章

《理解道德经》第一章天下①有始②,以为天下母。

吾③未知④其名⑤,强⑥字⑦之曰⑧道⑨,强为之名曰大⑩。

冀⑪知⑫其子⑬,附⑭知其母;既⑮得其母,以⑯知其子;既得其子,复⑰守其母,是谓玄德。

塞⑱其兑⑲,闭⑳其户○21,知常○22,终身不堇○23;开○24其兑,济其事,妄作○25,终身不救○26。

见小曰明○27,守柔曰强○28。

用其光○29,复归其明○30,毋遗○31身殃○32,是谓袭常○33。

译文自然界存在产生宇宙万物的始基,作为派生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本原)。

我未知其名,勉强为之取字“道”,勉强为之取名“大”。

冀求知物(实物或事物),依附于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或事物);已经知物(实物或事物),返本归元顺道复命,是为玄德(由道由理由法理物,惟道惟理惟法理物,是道是理是法理物,以道以理以法理物,因道缘法循理理物,依道依理依法理物,奉道奉理奉法理物,守道守理守法理物,遵道遵理遵法理物,循道循理循法理物,顺道顺理顺法理物,从道从理从法理物,适道适理适法理物,合道合理合法理物)。

禁止脱离了大道而违背自然法则的意识行为,禁绝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遵循法则居善地,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启用脱离了大道的、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意识行为,惹事生祸,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得不到救正救助。

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遵纪守法循律依理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

用其沾光得益,复命返本归元循道循理循法。

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循道循理遵循法则。

注释①天下:(1) 自然界,宇宙,天地间。

(2) 人世间,社会上。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5) 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

②始:元;宗;本;根本, 根源;始基,元炁,本元,本原,本源,本体。

元:古代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头、首、大;始,开端;炁,元炁;根本,根源;善;为首的;天;君;民众,百姓。

元,始也。

——《说文》。

元,君也。

——《广雅》元,古代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子华子•大道》:“元,无所不在也。

”《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为万物之本。

”根本,指基础或本质;比喻事物的本源、根基。

本源,源头,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也指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

本源,“本原”、“本元”:指宇宙万物的依归;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物都由本源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始基:指万物的根源或基本,万物从它产生又可复归于它,元炁,本元,本体。

本体相对于现象而言,是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内在根据。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是本体。

马哲否认现象和本体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

实体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指有形、有象之物。

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客体指“我”之外的一切事物,是认识与实践的对象;主体则是认识与实践者,即“我”。

本体就是本源,事物的来源或根源。

同“本体”、“道”、“有名”、“无名”这些中国哲学名词含义相同的希腊词语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onta(音译:安特)”,第二个是“logos(音译:逻各斯、逻辑)”第三个是“nuos(音译:奴斯)”。

希腊语词“onta(意译:本体、道、存在、有、是)”、“logos(意译:言说、思想活动、道、本体)”、“nuos(意译:心智、思维、认识、本体、道)”相当于英语的“being(音译:被)”一词。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logos(逻各斯、逻辑)这个词表述和界定能够形成或产生现象的根本实体。

赫拉克利特指出:logos(言说、道、思想活动)是onta(万物生灭的尺度和根据、本体、存在),一切存在者均在onta(存在、万物生灭的尺度或根据、本体)之中”。

巴门尼德提出了“onta(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onta(存在、本体、思想)是一”、“onta(存在、本体、道、有、是)与思维同一”的思想观点。

从柏拉图开始,希腊哲学对“onta(本体、道、存在)”的思考降格为对“存在者(万物)”的思考,对“存在者(万物)”的讨论代替了对“存在(本体、道)”本身的追问。

哲学是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虚无缥缈的理论,发现并去证实其存在。

其中,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历史上的两大主题。

形而上,以观其妙;形而下,以观其徼。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宏观范畴,用具象(感性)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道家学说,形而上者是超越了一切世间存在,包括精神思想意识这些存在的。

道是一切的本源所在,而人的思想意识精神是由道而生的、不永恒的存在,故不可认为形而上就是精神方面的抽象思维。

人建模创造的包括时间、空间在内的一切概念,只是接近真理而并非真理。

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

哲学是定性、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

而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广义的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具体定性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西方哲学对“本体(本体事物)”事物的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开始,哲学家们就努力寻找万物的始基,后来发展为对onta(本体、道)和logos(逻各斯、言说、道)的探讨。

巴门尼德通过对onta(本体、道)的探讨,明确了找到onta(本体、道)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他指出:对于被万物所分有的本体(被“是者”所分有的“是”、被“存在者”所分有的“存在”)只有通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向超验领域中寻找,不能通过感觉从经验领域中获得。

本体(本体事物)的哲学定义:本体(本体事物)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以人类思想理性或人类生存发展意识作为统帅,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具有名称、时间、空间、价值等特殊规定,具有发现、界定、彰显、区分、抽象和产生各种事物的能力,具有事情或形而上者的容貌,有别于天地万物的具体事物。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各种学是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各种学是各种具体哲学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哲学的直接对象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

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

哲学意义上的“本源”、“本原”、“本元”: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希腊文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本原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万物是由本原所派生。

(派生:江河的源头发展成众多支流,比喻从主要事物的演变、延伸中分化、产生出来。

)希腊文为姇ρx嬭,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母:母亲、母体。

母、大是道的别称。

道:母、本原、场。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

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等。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以太的存在,但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体现了爱因斯坦思想的明显改变。

他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场论”,“如果用常数代替那些描述广义相对论以太的函数,同时不考虑任何决定以太的原因,那么广义相对论以太就可以在想象中变为洛仑兹以太。

”爱因斯坦甚至试图把各种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完美无瑕的理论。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

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例如电磁场的性质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或用一个三维矢量势A(X,t)和一个标量势嗘(X,t)描述〕。

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场的运动。

空间不同点的场量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动力学变量,因此场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

场论是关于场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

量子场论则是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场论,即把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场,把场看作无穷维自由度的力学系统实现其量子化而建立的理论。

量子场论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物理、核理论和凝聚态理论等近代物理学的许多分支。

以前有的古代先哲也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在实物物质之外也还存在着与一切空间普遍同在的东西。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炁”(气)就是指的这种东西。

“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东汉时期的王充有“元气自然论”,北宋时期的张载倡导“元气本体论”。

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论衡》:“元炁未分,浑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道教的气的异体字“炁”下边四点是“火”的意思,火是古代对能的表达,这就说明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炁”(气)是包含能量的普遍物质。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普遍存在。

天地万物都是"气"的表现形态,除"气"之外,别无他物,也没有空隙。

在他看来,"气"聚在一起,显现出来,产生人和物;"气"分散了,隐微不可见,变为"虚空";但"虚空"也是"气"的一种形态,并不是纯粹的虚无。

"气"只有"聚散变化",而不会消灭。

王夫之还说,"气"这个统一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摩荡",即矛盾斗争,便产生了无穷的变化。

他认为"气"本身固有运动的特性,说"气则动者也";天地万物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说"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