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 地理与规划 学院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正文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
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
论文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防治策略
【正 文】
1荒漠化的定义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所以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污染。
2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以及现状
目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2.1西北地区现状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2.2西南地区现状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
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
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
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
2.3西北荒漠化原因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
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
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
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
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
2.4西南荒漠化原因
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降雨较多,水资源相当丰富。
这一地区虽然没有什么沙漠,但存在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此类地貌石多土薄,植被很少,极易受到水力侵蚀。
在水力侵蚀的情况下,水土大量流失,形成石漠化景观。
古代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似乎并不严重,但近代以来由于人口骤增,情况发生很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占该省国土总面积的14.2%,60年代增至18.9%,80年代增至28.4%,90年代增至43.5%。
四川等省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也较严重。
正因为如此,长江之水日见浑浊,被人称为“第二条黄河”。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我国历史上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
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或只注重开荒种田,不注重多种经营。
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
有的为了扩大马羊的生存空间,不惜驱逐农户,破坏庄稼,把农田变为牧场;有的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林,开垦草场,把宜林宜牧地区变为农业区。
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荒漠化的防治策略
沙漠化治理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甚至少数人一种办法很难奏效,必须是全社会行动,林业、农牧、水利、环保、经济、科技、司法、宣传、教育等多管齐下,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治理对策。
具体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3.1我认为应该大力造林种草,每年的植树节都发动学生党员干部等在荒漠化严
重的地区进行大量的植树,移减人口压力,改善能源利用,立法建制保护,加大执法力度,减免、遏制、禁止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3.2实行法定利用土地垦耕制度,发展生态集约农业,合理限定牧养,禁止在
植被少的地区进行大型的放牧养殖。
制订防沙治沙规划,划定禁农、禁牧、禁樵区,采取围栏标示封禁保护措施,建立封育圈养、休牧轮牧限牧制度,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大力培育人工高产草地,减少天然草场载畜量,缩短天然草场放牧时间,以减缓天然草地牧养压力。
3.3依法管理、科学调配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需要。
要保护
好人民群众的饮水水源地不受污染,在高山偏远地区要多修建水利设施,在下雨天收集雨水储存起来,遇到干旱的时候就有水源可以进行农业灌溉和人畜的饮用水。
3.4打击乱捕滥猎,合理使用农药,提倡生态防治,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
展。
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限制使用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保护和发展天敌昆虫与野生动物,利用生态防治技术,对林草生态中的害虫、鼠进行控制,遏制害鼠、害虫繁殖危害,把害鼠、害虫自然的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以防止林地草原农田退化沙化,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农林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3.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人们的防沙治沙意识。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经常
性的开展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策划创制播放能够提高人们防沙治沙意识的生态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每一个人,都从思想深处有节约用水、防沙治沙、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光荣,破坏土地资源环境可耻”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浅谈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谭艳
[2]张民侠,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
[3]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于淑萍
[4]杜群.防治土地荒漠化的资源法律问题及其对策———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J].法学评论(双月刊) ,2004,
[5]于淑萍.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6].张海涛,刘鸿雁.浅谈荒漠化的成因、过程、动态[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