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吊车分解组塔作业指导

吊车分解组塔作业指导

一、工程概况1.1工程简述1.1.1工程建设意义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直流输电工程。

该工程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工程建成后将对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我国实现“低碳、绿色、环保”的电网建设起到重大示范作用。

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是西北电网和西藏电网唯一的联络通道,对缓解藏中电网近期缺电局面,满足远期西藏电网社会经济对电力发展的要求,确保西藏电网的运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冬季枯水期向西藏中部电网送电,夏季丰水期向青海电网反送电,一方面可满足西藏中部电网枯期电力电量平衡,另一方面可利用青海电网容量较大、调节性能较好的特点,使西藏中部电网丰水期富余电力电量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将为西藏经济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使西藏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更紧密融合,加快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1.2工程建设规模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线路工程,本期规模600MW,最终规模1200MW,工程包括送端青海省的格尔木换流站、受端西藏自治区拉萨换流站及直流线路1038km。

1.1.3本施工段简述本施工段起于楚玛尔河(塔号为520#),止于风火山越岭(塔号为747#),共用铁塔228基。

全部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

线路基本平行G109国道(青藏公路)、青藏铁路、110kV格尔木~沱沱河送电线路走线。

沿线海拔在4300米~5100米之间。

1.1.4工程管理项目法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单位:青海省电力公司监理单位:青海智鑫监理公司设计单位:陕西省电力设计院1.1.5主要设计参数工程名称: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3标段起止位置:起于楚玛尔河,止于风火山越岭杆塔数量:228基路径长度:97.494km 最大设计冰厚:10 mm 最大设计风速:31.5m/s基础型式:装配式基础、锥柱式基础和灌注桩基础基础与铁塔连接方式:地脚螺栓导线:4×LGJ-400/35钢芯铝绞线,地线:一侧采用GJ-100,另一侧为光缆地形:平地50%、丘陵30%、泥沼20%,地质:多年冻土1.2编写依据及目的1.2.1编写依据1、本施工段的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及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相关管理规定。

2、国家颁布的规范、规程和标准(不限于以下几种):《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工艺标准库送电线路工程部分》《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2005)》《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1999)《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DL/T5168-2002)《11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DL/T782-2001)《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二部分:架空电力线路)》(DL 5009.2-2004)《基建安全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0]1020号)《输电线路铁塔制造技术条件》(GB/T2694-2003)《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JGJ82-91)》《钢结构焊接及验收规范》(JGJ 18-2003)《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2011)》国网基建 [2011]146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2011)》国网基建 [2011]148号《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有关制度、规定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铁塔施工图及审核会议纪要1.2.2编写目的为本施工段组塔施工提供技术措施保证,确保安全、优质和高效地完成铁塔组立任务。

1.3适用范围适用于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3标段)组塔施工。

1.4铁塔组立工程量本施工段铁塔共有228基,总重约4583吨,其中直线塔202基,耐张塔26基。

最低铁塔666#为35.3米,最高铁塔716#为59.3米,最轻铁塔666#为15.37吨,最重铁塔639#为36.1吨。

直线塔ZV51共130基,直线塔ZV52共64基,直线塔ZV53共4基,直线跨越塔ZV54共4基,转角塔J51共15基,转角塔J52共7基,转角塔J53共4基。

直线塔型的塔头高度为5.3m;耐张塔型的塔头高度均为11.5m。

1.5建设地点及自然环境1.5.1地形地貌本段地形由楚玛尔河高平原区、五道梁附近低山区、北麓河河谷漫滩和阶地、风火山低山区组成,属高寒草原、草甸区。

沿线植被主要是寒旱生的垫状驼绒黄占优势,这一类型组成种类贫乏,植株矮小。

群落稳定性极差,破坏后很难恢复。

1.5.2气候气象特点唐古拉山以北跨越了干旱气候区和干寒气候区两个较大的自然气候区,气候多变,空气稀薄,气压低,最高气温35.5℃,最低气温-45.2℃,年均降水量41.1~275.5mm。

1.5.3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土壤为高山草甸土、高山高原土和高山寒漠土三种地带性土壤;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冰缘植被;保护区动物种群密度大,数量较多,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二级保护动物盘羊、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兔狲、石貂、豺;鸟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黑颈鹤。

本施工段处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

1.5.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

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

本施工段处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

1.6本施工段施工特点1.6.1高原施工人员缺氧及其应对措施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缺氧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轻型高原病、肺水肿、脑水肿、红细胞增多症、雪盲、高血压、心脏病、鼻出血,从而危急生命。

针对作业人员在高原缺氧的应对措施:1、在铁塔身部和横担处设置高处作业人员的休息平台,在休息平台上放置氧气袋。

2、塔基的休息区放置氧气瓶,并采用管道将氧气输送到休息平台上去。

1.6.2机械设备在低氧低压的高原环境降效严重及其应对措施由于高原缺氧且气压较低,内燃机械的降效严重。

针对机械设备出力降低的应对措施:1、采取加强机动绞磨的维护保养。

2、吊装时严格控制起吊重量。

1.6.3高原特有的风大风急及其应对措施全年约有5个月出现6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达9级。

大风多出现在11月~翌年3月。

午后风速增大,形成山谷风或尘卷风。

风级名称地面物的征象相当风速m/s相当风速km/h0 无风静,烟直上0-0.2 0-11 软风烟能表示方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0.3-1.52-62 轻风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彻云霄,风向标能转动 1.6-3.37-113 微风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3.4-5.412-194 和风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摆动 5.5-7.920-295 清风有叶的小树摇摆,内湖的水有波8.0-10.730-396 强风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有困难10.8-13.840-507 疾风大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13.9-17.151-628 大风树枝折断,迎风行走感觉阻力很大17.2-20.763-759 烈风烟囱顶部及屋瓦被吹掉20.8-24.476-8710 狂风内陆很少出现,可掀起树木或吹毁建筑物24.5-28.488-10311 暴风陆上很少,有大破坏28.5-32.6104-11712 飓风陆上很少,很大规模的破坏32.6以上118+ 针对大风天气的应对措施:1、现场配置测风仪,即时掌握现场风速,6级及以上大风天气不从事铁塔组立作业。

2、派专人收集气象预报,提前通知各作业组,提前做好相应天气的施工组织安排。

3、通常上午风较小,下午风较大。

尽量安排上午进行高空吊装,下午进行地面组装。

1.6.4高原挖坑困难及应对措施由于组塔期间现场最低气温达-20℃,大部分作业时间均在零下,多年冻土全部处于深度冻结状态,锚坑和接地沟开挖困难。

针对挖坑难的应对措施:1、采用挖掘机进行机械开挖锚坑,人工开凿马槽的施工方式,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确保锚坑质量。

2、采取先设置临时接地装置,待冻土解冻后再进行接地开挖的接地方式。

1.6.5高原环境恶劣及其应对措施1、难点分析:低氧、低压、寒冷、干燥、紫外线强、温差大2、高原环境的应对措施:身体要合格,思想要过硬,行动要保护。

1)、身体要合格:进入高原前进行第一次体格检查。

进入高原习服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体格检查,习服经体检合格后方可派入高原进行作业。

2)、思想要过硬:1.进行高原环境的卫生教育,讲解高原环境特征及人体的习服-适应过程,解除高原忧虑、紧张和恐惧,树立克服高原反应、战胜高原疾病的信心。

学习自我防护的知识,加强作业人员战胜高原疾病的信心。

2.重视“小病”。

第一是感冒,第二是腹泻,容易引起全身反应和呼吸道局部病变。

3)、行动要保护1.建立并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2.采取“习服-适应”的措施,进出高原均采取阶梯适应的原则,缓解高原反应,加速人体对高原环境的习服-适应。

3. 派专人收集当地气象预报,将天气情况提前通知给全体施工人员,做好防风措施,避开恶劣环境进行施工。

4.合理安排劳动,建立高原劳动制度。

总的原则是劳动强度从轻渐重,劳动时间由短到长,待基本习服-适应后再逐步转入正规的高原劳动制度。

5. 坚持把好施工人员上线关,坚持落实三种人员不能上线的原则:体检不合格人员不能上线;未经习服人员不能上线;未经适应高原等相关知识培训的人员不能上线。

6.采取以机代人,减轻劳动强度,保护体能。

机械能作业的决不用人去作业,地面能作业的决不在高空作业。

1.6.6生态脆弱及其应对措施1、难点分析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沼泽湿地、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沿线分布有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敏感,破坏扰动后很难恢复。

1)、对自然保护区内植被的影响:主体施工、施工机械、运输便道、施工营地及人员等施工行为和因素,不可避免的在局部范围内扰动地面结皮或者压实地表,造成踏踩植被和地表覆盖层,使地表植被产生一定的破坏,致使有蹄野生动物采食的植物数量减少,还可能影响到栖息于沼泽湿地越冬或全年在此居留的鸟类动物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