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

中医-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
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 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 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自然、人体、时)
交感与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
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式: 此长彼消 与制约相关 此消彼长 此长彼亦长 与互用相连 此消彼亦消

指导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 推断病情的 轻重顺逆 五色 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 得相生之脉为顺 色脉合参 得相克之脉为逆

确定治则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 不及——克者太弱
如:木旺侮金 如:金虚木侮

相侮与相乘的异同:

同:均为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遭到破坏后出 现的异常相克现象,两者皆因“太过”或 “不及” 引起
异:相侮与相克次序பைடு நூலகம்反 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与相侮密切相关,往往同时生。

五行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HONG 68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思考:有何临床意义? 脏 腑 五 六 脏 腑 形态结构 实体性脏器 中空有腔脏器 中空有腔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泻
奇恒之 腑
生理特点 的
临床意义
一般说来
病理:“脏病多虚”,“腑病多
实”
治疗:“五脏宜补”、“六腑宜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运动的形式
阴阳转化
达 到 相 对 的 动 态 平 衡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防治 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五味、升降)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提纲 提纲
①② 中按 医摩 基手 础法 ③④ 经头 络痛 腧失 穴眠 ⑤⑥ 颈脊 肩柱 腰保 背健
内容 阴阳
中医基础 ※思维
五行
脏腑
气血津液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辨 证 论 治
整 体 观
思考
阴 阳
思考
五 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六淫 (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阴胜则寒——实寒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
“精气夺则虚”
03:26
泻”
HONG
70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形体、官窍
(筋、爪、目)经络
六腑 奇恒之腑
(胆)
精 气 血 津液
五脏
(肝)
精神情志
(怒)
自然界
(与春木相应 青色、酸味)
中医藏象学
心 三焦

肝 脾
03:26
五脏 系统

归纳
HONG 72
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系统连属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志为喜 3)在窍为舌 4)在液为汗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治则和治法)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木火 土金水)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关系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 不同情志变 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 达到治疗的目的。


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3. 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5. 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6. 五行学说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木 火
土 金

脾 肺

胃 大肠
膀胱
口 鼻

肉 皮

思 悲

歌 哭

哕 咳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 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母子相及
相生
相克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意义:维持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平衡协调。
制化
含义:制,制约;化,化生。制化是生克关系的结 合,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维持平衡。 如:






指导疾病的治疗——治法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还 需结合 药物的四气和作用方向等综合分析)。

控制疾病的传变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 及早控 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相生的治法如:滋水以涵木
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 以五行的生克 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相关性: 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
分阴 阳。《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
相对性: 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
面比 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 可相互转化。

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自和与平衡
外 腰 六 心 阳 表 上 左 侧 背 胸 背 腑 肺
肝 内 胸 五 阴 内 下 右 腰 腹 脾 侧 腹 脏 肾
手 足 三 阳 经 手 足 三 阴 经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降、入(阴)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五行的概念 ● 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分类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生: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
五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青 赤 角 徵 酸 苦 生 长 风 暑 东 南 春 夏
木 火
土 金

黄 白

宫 商

甘 辛

化 收

湿 燥

中 西

长夏 秋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人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呼 笑 握 忧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
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
为 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
以 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
畴 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 用的 特点。

以五行制约说明五脏之间的 协调平衡 ⊙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 气制约 ⊙ 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 气补之 ⊙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的联系。
相克:肝木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木 克土 心之阳热以制肺金之肃降太过——火克 金 脾土运化以制约肾水之泛滥——土克水 肺气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金克木 肾水上承以制心火之亢烈——水克火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