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黄鹤楼,它俯临万里长江,飞檐凌空,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
因传说神仙驾鹤到此,故而得名。
李白曾在这里送别好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二、学文悟情品味登楼赏景图1、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学习单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惜别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离情别意。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3)欣赏美景(出示图片)(4)这么美的景色,他们为什么无心欣赏?(因为孟浩然即将离开李白,他们很舍不得)此时的心情是什么?(依依惜别)他们为什么不说话?(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5)原来他们是在借赏景来隐藏自己的惜别之情,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有感情读读这段话。
品味酒别图1、过渡:然而,不忍别,终须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了。
学习单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小组内讨论:(1)李白的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您”?除此以外,还用了哪些称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为什么鄙视权贵、连皇帝都不放在心上的李白,会对孟浩然如此敬仰?(3)孟浩然的话中引用了谁的诗句?他想向李白表达什么意思?) 2、交流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1)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a.李白的话中用了几个“您”?除此之外,李白对孟浩然还有哪些称呼?(从6个“您”、“夫子”——古时候对学者的尊称、“兄长”、“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b.敬仰他什么呢?(人品、才华)c.了解孟浩然生平(孟浩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
他有什么优点?)d.理解《赠孟浩然》(我们再来看看李白曾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对照诗和译文,思考;李白爱孟浩然的哪些方面?(风流潇洒、流连山水、不羡权贵、品格高尚)(2)李白的依依惜别。
同学们再看这段文字,你除了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还读出了什么?(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白的这段话。
过渡:孟浩然有什么表示呢?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友谊、收下了祝福,请大家读读孟浩然的话(出示句子)。
(2)孟浩然的话语中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说明什么呢?(安慰王勃虽然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真是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孟浩然真不愧是兄长和老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兄长一样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读。
4、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谊深长,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我们同座位分角色来朗读这段对话,并加进动作。
5、指名分角色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品味临江目视图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孟浩然要走了,学习单三(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1)作者写为什么要写杨柳和沙鸥?(2)“伫立”什么意思,友人走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那儿?(3)展开想象,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交流2、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问:(1)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为什么写景表达什么感情?(借景抒情。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在与孟浩然挥手告别,江上沙鸥点点,仿佛——也不忍离去,此处是借景来抒发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啊!这真是人有情,景通情啊。
)2、出示图理解依依惜别之情。
(1)出示临别图问此时他们在说什么?(2)出示登船图,此时又在说什么?(3)出示出发图,李白在做什么?出示:船慢慢走远了,这就是“依依惜别”3、出示: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1)理解“伫立”、“凝视”、省略号。
(2)孟浩然走远了,李白为什么还伫立在长江边?(孟浩然是从江上走的,想起孟浩然的话,希望借长江表达思念之情)看来写长江水也是为了借景抒情啊!学到这儿发现课文中的景色都表达一定感情,这叫感情渲染法。
(3)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
他会想些什么呢?(让一江春水捎去我对兄长的不尽的思念。
孟兄,你何日才能与我见面?我们的友情一定会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3)让我们站在李白的身边,感受他的心情,谁来读读这段话。
(真好,读出了李白无边的惆怅,不尽的思念。
)(3)齐读。
配乐三、学诗解意满腔离情,万千愁绪,此时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首千古名作一咏而出——1、出示古诗,生齐读。
2、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诗句的意思就蕴含在课文中,请同学们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从文中划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3、分别读诗文。
(读到这儿想想文中哪些是诗中没有的?)4、多么深厚的友谊齐读送别诗四、积累拓展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为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让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2、老师再送你们几句送别诗。
呈现名句,生齐读。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叔同——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
我们将举办一个“送别”赛诗会,看谁搜集的古诗多、故事编得精彩!板书设计登楼赏景黄鹤楼送别对饮话别送别吟诗【篇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张贤伦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
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⒈人生自古伤离别。
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
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
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多媒体出示)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2、(多媒体出示)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