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加工与处理》的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2节
5学时数: 45 分钟(网络机房)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图像的获取方式和图像加工工具的方法,体会图像加工的作用。
b、掌握图像加工的一般过程和经典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跟随教师积极学习。
b、通过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充分的吸收和掌握知识。
c、能对图像加工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
b、加强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
c、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和版权意识。
2、内容分析: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上海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本节课为第二章第2节的内容。
《图像的加工与处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重要章节,是对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的深化和拓展。
它能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同时,本节内容操作性强,容易上手,学好本节内容,能够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处理方法和特点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节内容设计安排为一个课时,由于图像获取的途径和图像加工工具的选择等内容比较简单,因此将这一节理论部分知识进行略讲,而将重点放在图像的加工方法上面。
为了更好的学习,我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把理论部分几个知识点串成一个简单逻辑关系,通过依次提出问题,引出各个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的图像处理方法进行操作和实践,以便体会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处理图片。
3、学情分析:
a、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对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操作以有所掌握, 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结构,现在需要的是更高一点的知识让他们能满足对知识的需要。
b、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自发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4、设计思路:
在上面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合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法选择比较适当,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意图均有说明。
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典型的图片加工事例,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注意到运用来自学生自己制作的优秀作品加以说明,在实际操作引导中,则围绕典型例子进行演示和讲解,比较能够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使他们了解了图像的获取途径和图像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体会图像加工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懂得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空间,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
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丰富、效果多彩。
对这门课程教学“好上”,但“上好”却很不容易。
面对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乐学、好学的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个授课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