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脑的解剖生理

颅脑的解剖生理


(二)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壳核、苍白球
杏仁核
屏状核
病变症状: 震颤麻痹(运动过少——僵直综合征) 舞蹈病(运动过多——低张力综合征)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 2.连合纤维 3.投射纤维
内囊:内囊为上下行纤维束积聚而形成的宽厚 白质,位于大脑基底部,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 核之间,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状 。 内囊损伤时,可出现两歪、 “三偏”症。





位于中脑的前上方,两大脑半球之间。 可分为5个部分: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一)背侧丘脑
两侧背侧丘脑之间为第三脑室
背侧丘脑是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并
可能感知粗略的痛觉,当背侧丘脑受损时,可
引起感觉功能障碍和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等




(四)前面观:
眶:眶上孔(眶上切迹);眶下孔/裂/沟/管;泪囊 窝、泪腺窝。 骨性鼻腔:前:梨状孔;后:鼻后孔;中:骨性 鼻中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及 鼻道; 鼻旁窦:额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 前部(筛漏斗)。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 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 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 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位 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端脑又称大脑,是由两侧大脑半球借 胼胝体相连。



五叶 额叶
三沟
中央沟
顶叶
外侧沟 分5个叶 颞叶 顶枕沟 枕叶

岛叶



端脑的内部结构


包括: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皮质 髓质





(一)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 下鼻甲、腭骨;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一)顶面观:
冠状缝、
矢状缝、 人字缝、 顶孔



(二)颅底面观
颅底外面观:由前向后:骨腭、鼻后孔、
犁骨、切牙孔、卵圆孔、棘孔、下颌窝、关节结 节、破裂孔、颈静脉窝及孔、枕骨大孔、枕髁、 茎突、乳突、枕外隆突、茎乳孔。

调节躯体运动




(二)后丘脑
位于丘脑枕后下方,包括: 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 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




(三)下丘脑
1.组成:视交叉、终板、灰结节、漏斗、垂体 2主要神经核: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3.功能: 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参与对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 活动等的调节; 参与对情绪活动的调节; 调节人体的昼夜规律。






(四)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1.第Ⅰ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①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倒置,头部正立
②左右交叉支配 ③与功能的重要性及复杂程度有关, 与靶区的大小无关




2.第Ⅰ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①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倒置,头面部正立
②左右交叉管理
③代表区的大小与感觉敏感程度有关,
与形体大小无关



3.视觉区


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皮质
特点:对侧同向偏盲
4.听区
颞横回 特点:每侧听觉区都接受来自两耳的冲 动。一侧听觉中枢受损,不致引起 全聋




5.语言区
①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②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③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失写症 ④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失读症



功能 ⒈个体保存——寻食、防御、种族保 存—— 生殖;
⒉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中枢;
⒊调节情绪活动; ⒋参与学习与记忆活动。
脑神经核之分。




1.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核:支配骨骼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内脏感觉核:接受脏器、心血管的感觉纤 维,接受味觉纤维 一般躯体感觉核: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 膜的感觉纤维 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脑干的生理 中脑:刺激性病变: 去皮质强直 损毁性病变 脑桥、延髓:去中脑强直 重要中枢均在脑桥和延髓内


姿态反射



位于颅后窝(延髓脑桥背侧,端脑
枕叶下方),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 相隔。






小脑扁桃体
枕骨大孔外上方
临床意义:颅内压过高时,小脑扁桃体 可能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 桃体疝(枕骨大孔疝) 小脑幕切迹疝:位于小脑幕切迹缘的颞 叶的海马回、沟回疝入小脑幕裂孔下方 大脑镰下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 孔被挤入对侧分腔




(二)颅底面观 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鸡冠、筛孔、筛板 颅中窝:眶上裂、视神经管、圆孔、卵圆孔、
破裂孔、垂体窝、颈动脉沟、棘孔、 三叉神经压迹



枕内隆突




(三)颅侧面观: 翼点、颧弓、颞窝(颧弓上方)、颞下窝 (颧弓下方)、外耳门、翼腭窝(上颌骨体、 蝶骨翼突、腭骨间)。 翼点:在颞窝前下部,额、顶、颞、蝶 骨会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 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 易骨折。
颅脑的解剖生理
隆昌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罗晓洁



颅骨组成:共23块。以眶上缘、外耳门 上缘和枕外隆凸连线为界限将颅分为上 部的脑颅和下部的面颅。 脑颅:8块,构成颅腔;


面颅:15块,构成面部支架。
颅 骨


脑颅骨:
成对的:顶骨、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


面颅骨:
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


颅前窝骨折
颅中窝骨折 颅后窝骨折
颅脑损伤
骨折部位
颅前窝
脑脊液漏
鼻漏
瘀斑部位
眶周、球结膜下 (“熊猫眼”征) 乳突区(Battle征)
可能累及的脑神经
嗅神经、视神经
颅中窝
鼻漏或耳漏
面神经、听神经
颅后窝

乳突部、咽后壁
舌咽、迷走和 舌下神经


位于颅腔内,成人脑的平均重量1400g。 一般将脑分为4个部分: 端脑 间脑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小脑






分叶
1.绒球小结叶: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


结叶的分界(前庭小脑)
2.前叶 :原裂以前的半球和小脑蚓(脊髓小


脑)
3.后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大脑


小脑)
损伤表现:醉酒步态



功能
1.前庭小脑(原小脑):平衡
2.脊髓小脑(旧小脑):调节肌张力 3.大脑小脑(新小脑):协调肌肉运动
脑的被膜

脑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
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有支持、保
护脑的作用。

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膈
颅脑损伤



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 脱伤 颅骨骨折:



脑损伤: 脑震荡
脑挫裂伤
颅内血肿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

颅底骨折多为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

解剖结构(一)



脑干位于脊髓与间脑之间,由下而上包括:


延髓 脑桥 中脑 第四脑室:是延髓和脑桥的背面经小脑脚与小
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
脑神经:十二对(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
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解剖结构(二) 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 和网状结构,其中灰质有脑神经核和非




2.脑干的传导束
锥体束: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内侧丘系:传导躯干、四肢的深感觉 脊髓丘系:传导痛、温觉 三叉神经系:传导面部浅感觉 外侧丘系:传导听觉





3.脑干的网状结构
生命中枢: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中间神经元:各种反射 上行激活系统:醒觉作用 下行调节系统:调节肌张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