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世界探索与职业决策

职业世界探索与职业决策

职业世界探索与职业决策发布者:刘亚蓓时间:2011-12-09第一节职业世界探索职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辈子有70%的时间做着和职业有关的事情。

如果说70%成功了,个人的一生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

从事职业活动是人生存、生活的根基,什么样的职业才适合自己?职业、行业、产业又有什么区别呢?案例:贺明,外国语大学毕业,有六年工作经验,熟悉项目管理,在一家国际知名的汽车公司做英语翻译。

外表英俊潇洒、说话声音洪亮,英语口语流利,是一个难得的做翻译的好材料。

贺明在公司工作得力顺手,并无什么不太好的地方。

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职业发展,贺明还是想通过职业顾问帮助他好好规划,并推荐更合适的工作。

目的只有一个,求得职业金字塔更高的一个台阶。

职业顾问认为:贺明的核心竞争力是英语能力。

自学能力强,有上进心。

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做事认真。

可以商务英语老师或项目助理为切入点。

发展方向:高级英语教师,路线是英语教师→高级英语教师;项目经理,具体发展路线:项目助理→项目经理。

一、岗位、工种与职业、行业、产业的区别1、岗位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

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2、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3、职业是按照工作性质划分的。

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标准是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它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职业消失了,同时又有一批新兴的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09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我国生产操作和服务业领域近来产生的8个新职业的信息。

这8个新职业是:皮革护理员、调味品品评师、混凝土泵工、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液化天然气操作工、煤气变压吸附制氢工、废热余压利用系统操作工、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

我们以往经常使用“工种”、“岗位”等概念,实质上就是将职业按不同需要或要求进行的具体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

因此,职业与工种、岗位之间是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如果说工种、岗位、工作这些概念主要反映了劳动分工的个体性特征,那么产业、行业和职业这些概念主要反映了劳动分工的社会性特征。

4、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为国民经济行业,即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按照同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而不是依据编制、会计制度或部门管理等划分。

我国2002年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共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中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5、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类别。

我国产业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服务和流通两大部门,主要有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文化科学教育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等。

有些职业主要存在于某个行业中,但其他行业也离不开这一职业。

例如:电工这一职业既集中存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一行业门类中,也相对分散地存在于其他行业中。

有些专业的就业面很宽,不但可以跨行业就业,还能跨产业就业。

如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众多行业就业。

二、职业的特征根据职业产生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具有以下特征:1.产业性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三类产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虽然并不生产物质财富,但却是社会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门。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人口比重最大;在工业化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第三产业职业数量和就业人口显著增加。

2.行业性行业是根据生产工作单位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服务的人不同而划分,它是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性质的同一性来分类。

某行业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

由于环境的同一,人们就会形成同一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

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等都不相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职业(如经纪人等)将会不断涌现,各种职业间的差异也会不断变化。

3.职位性所谓职位是一定的职权和相应责任的集合体。

职权和责任是组成职位的两个基本要素。

职权相同,责任一致,就是同一职位。

在职业分类中每一种职业都含有职位的特性。

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对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不同以及人们对职业的看法或舆论的评价不同,职业便有了层次之分,这种职业的不同层次往往是由于不同职业体力、脑力劳动的付出、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因素决定的。

4.组群性无论以何种依据来划分职业都带有组群特点。

如科学研究人员中包含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再如咨询服务事业包括科技咨询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职业咨询工作者等。

5.时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变化迅速,除了弃旧更新外,同一种职业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职业的划分带有明显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门职业。

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后又发展到“下海热”、“外企热”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三、职业变化和发展趋势1.社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化,职业已远远超过“三百六十行”。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职业种类就超过42000种,现在则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科学划分和规类,突破了以往按行业部分分类的模式,突出了职业应有的社会性、目的性、规范性、稳定性和群体性特征。

大典中的每一个职业都有编码、名称、职业定义和职业描述以及归人该职业的工种组成,对职业的性质和工作活动的内容、范围以及与工种的联系作了准确的界定和表述。

2.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农业革命到产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从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才200多年。

在这200多年里,不断出现新的行业,且行业的主次地位变化也越来越快。

工业革命时期,主要是纺织业;20世纪,钢铁、汽车和建筑业先后超过纺织业;而电子行业从产生到发展并成为一个主要行业,只用了几十年时间。

3.脑力劳动者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介绍,1960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占就业总数的43.3%,1997年上升到51.4%。

在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

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增长最快的将是以下行业: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院外保健(如家庭护理)、个人供应服务及其他新的服务项目,如咨询、演讲、电话、电信服务等等第二节职业决策与评估一、职业决策(一)职业决策的概念职业决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职业决策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决策意识觉醒、自我评估、职业分析、综合自我与职业信息、确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新一轮的觉醒……不断的螺旋式上升。

在某种意义上说,广义的职业决策的过程也就是职业规划的过程。

狭义的职业决策把决策理解为广义决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即从几个职业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确定”环节。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前导部分,决策制定的可行性与否,直接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成功。

希望获得最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就需要认真的对自己进行完全剖析,知道自己希望得到什么,这一生自己应该在这个社会里获得什么,这就需要自己认真制订职业决策了。

而这些只有自己最清楚,也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并制订出最合适的决策目标。

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

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单单是一种结果。

(二)决策风格的类型美国职业生涯专家斯科特(Scott)和布鲁斯(Bruce)【于1995年—删除】认为决策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将决策风格划分为五种类型:理智型、直觉型、依赖型、回避型和自发型。

1.理智型以周全的探求,对选择的逻辑性评估为特征。

理智型的决策者具备深思熟虑、分析、逻辑的特性。

这类决策者会评估决策的长期效用并以事实为基础做出决策。

理智型决策风格是比较受到推崇的决策方式,强调综合全面的收集信息、理智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判断,是其他决策风格的个体需要培养的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

但理智型的决策风格也并不是理想的、完美的决策方式,即使采用系统的、逻辑的方式,也会出现因为害怕承担决策的后果而不能整合自己和重要他人观点的困扰。

2.直觉型以依赖直觉和感觉为特征,比较关注内心的感受。

直觉型的决策风格以自我判断为导向,在信息有限时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当发现错误时能迅速改变决策。

由于以个人直觉而不是理性分析为基础,这类决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易造成决策不确定性,容易丧失对直觉型决策者的信心。

3.依赖型以寻求他人的指导和建议为特征。

依赖型的决策者往往不能够承担自己做决策的责任,允许他人参与决策并共同分享决策成果,会受到他人的正面评价,但也可能因为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导致负面的反应。

依赖型的决策者需要理解生活中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4.回避型以试图回避做出决策为特征。

回避型的决策风格是一种拖延、不果断的方式。

面对决策问题会产生焦虑的决策者,往往因为害怕做出错误决策而采取这样的反应。

往往是由于决策者不能够承担做决策的责任,而倾向于不考虑未来的方向,不去做准备,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思考,更不寻求帮助。

这样的决策者更容易受到学校等支持系统的忽略。

所以,这些学生需要意识到自身的决策风格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努力调整,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动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帮助。

5.自发型以渴望即刻、尽快完成决策为特征。

自发型的个体往往不能够容忍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是一种具有强烈即时性,并对快速做决策的过程有兴趣的决策风格。

自发型决策者常会基于一时的冲动,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此类决策者通常会给人果断或过于冲动的感觉。

二、职业决策模型(一)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

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包括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等。

1.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简称CIP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