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登高》--优质课定稿(附教学设计)

杜甫《登高》--优质课定稿(附教学设计)


二、再读
结合诗歌情感基调,如果从诗中摘取词 语另拟题目,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三、品读
1.前四句(首联和颔联)写登高所闻所见,请谈 一下你对其中意象(景物)的理解。 意象:承载着诗人情感的景物。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我品读的是“急风”。峡口风大,站在高处感受更真 切。诗人独立风中,风劲急地吹在诗人身上,诗人非常凄 冷,这种凄冷寒冷不仅来自身体,更是来自内心。
在这种文化心理下,一方面,生命意识赋予了秋以深厚的 死亡意味和感伤情调,秋作为与生命倾向相背的感伤世界, 最能汇聚多愁善感的古代诗人的人生感悟,引发他们强烈的
生命感动,使他们触秋生悲、落叶伤怀。 另一方面,在“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凉情境中,习养了
古代诗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情感,使诗人们从中找到了内在 生命情结与外在秋景相融的契合点,找到了对生命悲情恰当 的审美感受和抒写方式。
秋是一年之暮,属时序中万物冷落、萧条的季节。古人云:“大凡时序之 凄清,莫过于秋。”
在古人的观念中,秋风不仅带来天气的寒凉,更主要它还暗藏杀气,包含 着对作为自然生命之源的阳气衰竭而肃杀生命的阴气盛行:在古代“阴阳五行 ”思想中,秋属“金”。金即金属,可用制作兵器,其基本功能主“杀”。
由此可见,在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古代文化观念中, “秋” 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候现象和农时季节,而是包含了丰富 的时间意识和凝重生死意味的文化原型和生命符号,成为时 间将尽、生命临终的表征。
2.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写登高所思所 感,试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悲秋”原因。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拓展讲评 关于“悲秋”意象
“悲秋”是一种复杂的情怀,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悲秋”意象可概 括为秋风落叶、秋雨、露霜、(孤)雁、秋蝉、寒鸦、秋菊、芦荻、枫叶、梧 桐、秋月、牵牛织女星等。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审美主体 适时适地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间相互映衬生发。
三、品读
1.前四句(首联和颔联)写登高所闻所见,请谈
一下你对其中意象(景物)的理解。 意象:承载着诗人情感的景物。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 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
水上的一条小船上。板书: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一、初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七言律诗的节奏二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 ) 。

二、再读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内容。 要求: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诗歌感情基调,如果从诗中摘取词语另拟题目,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哪些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悲秋”情怀,让我们一起品读诗歌前两联。

为什么同样写鸟不一样的呢?引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手法。

(2)诵读首联: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耳边传来哀伤的猿鸣,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清、白:应重读 ……“鸟

三、品读

1.前四句写登高所闻所见,请谈一下你对其中意象(景物)的理解。

(1)首联品读

风急:峡口以风大闻名,站在高处感受更真切。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秋高气爽,居高处体会深刻。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猿:长啸,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代诗人为什么选择万物萧瑟、天地冷落的清秋意象作为生命悲情的“客 观对应物”?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古人经验到,庄稼植物按时季节更替,呈现 出春生、夏荣、秋凋、冬残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而人的生生死死也像自然生命一样,按春秋代序,有生机勃发的青年,有 精力强旺的中年,也有年老体衰的暮年和生命的断灭的人生终点。
“奉儒守官”的家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肺病、疟疾、风痹(疼痛游走不定) “古今七言律第一”
湘江水上的一条小船上
学习目标:
▪ 1、赏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 2、反复诵读,读出情感,背诵全诗。
一、初读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七言律诗的节奏 二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 )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内容。 要求: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渚:深秋九月,山枯水瘦,物色惨淡,生机的世界变得冷落。水中陆地孤零冷落,所以说“清”。

沙白:水落沙出,沙经过水的浸洗特别“白”。

鸟飞回:飞鸟,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
的鸟。

杜甫在《绝句》中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句诗中的鸟是什么样的鸟?
哀,情乐则景乐。”
三、品读
2.后四句写登高所思所感,试结合诗句 分析诗人“悲秋”原因。 品读建议: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 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 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罗大经(宋朝)《鹤林玉露》
三、品读
“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诗学意象,成为时间的象征和 死亡的隐喻,而借这种具有生死之悲的极致形式来抒写人生 的种种愁绪,便形成了古典诗词抒写悲情的一种普遍诗学模 式。
背诵全诗
感谢各位!

《登 高》教学设计

唐代大诗人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过着颠沛流
离的生活,见证了黎民百姓的疾苦。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 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在居无定所的漂泊中,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公元767年夔州重阳节,肺病、疟疾、风
痹缠身的诗人,独自登上了长江岸边的高坡,漂泊一生的他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写下了被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三年后,58岁的杜甫病逝于在湘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