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念探源
从希腊神话叙事和史诗艺术中,我们不难看出希腊人的爱情观念。
希腊人从不回避这一神圣的生命情感,相反,他们尽力进行诗性的表现。
爱情,特指异性之间的特殊情感和爱恋方式。
一个生命结束了,对一个生命的爱可能还在。
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分离,都因为爱的思念而建立起一座永恒的心灵桥梁。
在古希腊神话中,爱情是自阿芙罗狄特在海中诞生中后才出现的概念。
相传在很久以前,提坦神克洛诺斯阉割了他的父亲天神乌拉诺斯,并把他的生殖器扔向了大海,于是,大海中泛起了一阵泡沫,在泡沫中诞生了一位女神,她就是后来主管爱情的神阿芙罗狄特,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
在此之前,宇宙中是只有神没有人类的,而他们也只知道结合与生育。
无论是大地女神盖亚还是她的后世子孙,乱伦者几乎不胜枚举。
他们混淆了自己的感情,混淆了自己的爱,并只简单的把这种爱当做是结合的一种仪式。
在这些神话中,爱就等同于极其庸俗的迷恋,当然,除了厄科和珀涅罗珀。
厄科是宙斯身边的一个侍神,她能没完没了的讲一些很有趣的事,但由于帮助宙斯偷情,被赫拉剥夺了主动说话的权利。
这可真是一件糟糕的事,从此,她就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像一部机器,她不再被喜爱了。
也许这就是她的命吧,当她遇见并爱上了那喀索斯时,也只能偷偷的跟在他的身后,用晃动灌木的方法引起他的注意。
那喀索斯听到了声音,并大声的问道:“这里有人吗?”厄科才能颤抖的应道:“有人啊!”“让我们聚到一起吧!”厄科从藏身的树后站出来,张开双臂向那喀索斯跑去,“我们聚到一起吧!”但那喀索斯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他躲开了厄科,并喊到:“别碰我,我宁愿马上死去,也不愿和你卿卿我我!”可怜的厄科除了重复那喀索斯的那半句话“和你卿卿我我”以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最后,她默默的走开了,但因为极度的悲伤,她一天一天的瘦下去了,整个身躯变的干瘪,终于,她流干了所有的眼泪,化做了石头。
为了惩罚那喀索斯,宙斯让那喀索斯看到并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这种极其虚幻的感情日益折磨着他,让他欲罢不能,终于有一天他落入了水中,化为水仙花,从此连水仙花也成了自恋之花。
当厄科的痴情遇上那喀索斯的孤傲时,注定了结局的可悲,我欣赏她的纯真也慨叹她的命薄。
其实她完全可以去找阿芙罗狄特,借用爱神的那条能让所人坠入情网的腰带来得到那喀索斯的。
可是,她没有这么做。
在那样一个欲望横流的神的世界,在那样一个可以不择手
段的神的世界,她的纯真与执著显示了那么一种悲壮的伟大。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似阿芙罗狄特与战神阿瑞斯的苟合,也不像引发特洛伊之战的帕里斯对海伦的迷恋,爱只意味着付出、给予、让对方快乐,而不是得到,不是拥有,不是霸占!
除了厄科,我最欣赏的就数珀涅罗珀了,她是海伦的表姐妹,在众人争宠海伦时,被许给了奥得修斯。
奥得修斯真算得上是一个狡猾的家伙,他自知海伦绝无选他的可能,所以把目标放到了珀涅罗珀身上。
不过,他的这步棋下的挺好,在历时十年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十年后,他成为那场战争中唯一平安的回到家乡而没有被带上绿帽子的人。
且不说那个时代的礼教,单就感情而言,奥得修斯离开珀涅罗珀参战时,她才正当妙龄,即使二十年之后,她的追求者也数不胜数。
没有虚华,没有造作,当奥得修斯出现在她眼前时,她依然坚定,依然执著。
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总是那么的吸引我,但是我总在思考他们的爱情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希腊人的文化叙事中,他们作了许多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第一,爱情因欲而生。
在希腊神话叙事中,两性之爱的原初表达,即为性吸引。
这在宙斯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一见到美丽的女神,便激起了他一种无法压抑的欲望,便产生对女神或人间女子的一种爱欲。
宙斯的爱欲神话,大都与性相关。
作为一个神王,他有着特殊的权利,可以得到他想得到的爱。
爱情因欲而生,性欲成了爱的一种强大的冲创力。
性欲是人们压抑不住的一种本能的力量。
希腊人不回避这样一种力量,对人这种本能的重视,后来也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传统。
在西方艺术家中,这种性欲的力量常使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变得非常强大。
他们乐于表现人的这种本原力量,这构成西方艺术文化的一个基本主题。
因此,希腊人的爱情观念首先就源于一种人的本能的自然力量,他们重视这样一种力量。
第二,爱情因爱而生。
在希腊神话中,因爱而生,因爱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在神话中得到了特别强调。
一个例子是奥菲斯对欧律狄刻之爱,另一个就是厄罗斯和普绪喀。
这是两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有超越了性爱的问题,不是欲的追求,而是情的执著。
对于这些爱情的坚贞者来说,是因为感情把他们的爱联系在一起。
他们超越了单纯的爱欲。
奥菲斯对妻子之爱是伟大的。
这个叙事本身歌欲了一种伟大的爱情。
普绪喀认识了真正的爱的对象,也不惜九死一生找到心爱的人。
这都是超越了世俗情感而形成的高贵而伟大的爱情。
人类需要这样一种伟大的感情。
这种伟大而朴素的感情能激励千千万万的人,使人能移趋向于美好的爱情。
爱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直接表现为不断激励艺术家去探究爱的本质,从而形成艺术的一个伟大主题。
第三,疯狂而浪漫的爱情。
希腊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复杂的,他们很重视疯狂的爱。
爱情
不是循规蹈矩的。
爱本身不是完全是理性的,爱有时是不可理喻的。
在神话解释中,这种爱的疯狂是因为厄罗斯将箭射中了爱者的心灵。
这种疯狂的爱,力量非常强大,是意志所无法克服的。
可波罗对达芙妮的追求,潘对绪任克斯的追求,就是一种疯狂的力量。
这种力量非常强大。
在这疯狂的背后,神话叙事本身揭示了更多的内容,这就是浪漫的爱情。
人需要这种浪漫,这种爱情的浪漫有时使人们对生命的本原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希腊人的爱欲观念基本上限于表达母性之爱和而性之爱。
当然,在希腊神话中所表现的神人之爱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
也就是说,他们的爱的观念,基本上有三重内涵。
一是母爱,或血缘之爱。
这在神话中有其特殊表现。
在诸神之间,他们也非常重视这种母爱和血缘之爱。
二是情人之爱和两性之爱。
这是生命的一种自由表现,其中充满着生命的力量和爱的力量。
三是人对神的爱。
或者因为恐惧、敬畏而爱,或者因为感恩而爱。
在希腊人的爱欲观念中,似乎还没形成基督教意义上的博爱和大爱。
舍勒认为:“爱在爱之时始终爱得并看得更远一些,而不仅限于它们把握和占有的东西。
触发爱的本能冲动可能偃息,但爱本身不会偃息。
”舍勒的这一看法,无疑是对爱的本质的更广泛的理解。
这种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和谐美好的人伦关系的一种体现。
希腊神话神学似乎还没有揭示出这种爱的本质意义。
这是基督教关于爱的深刻理解。
这种爱的观念超越了生命的原欲,而使人类和神灵的关系变的纯粹。
可以说,希腊神话中爱的观念和基督教中爱的观念,构成了互补的两极。
它们显示了生命的层次,显示了爱的层次。
以希腊爱欲理想否定希伯来的博爱理想,或以基督教的博爱理想否定希腊爱欲观念,都会把作为一个生命灵体的人分成两半。
越来越多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试图把两者调和起来。
但在节制的爱欲与放纵的爱欲上仍有着尖锐的对立。
希腊人对爱欲的强调,显示了生命的本原意义和生命的自由理想。
在希腊人的生命观念中,他们对爱还缺乏一种广泛的深刻的理解。
因而,希腊人对爱欲的理解不可避免具有一种偏向性。
希腊人过于沉醉于肉身的享乐和生命的欢乐体验。
这毕竟是个体的,而不是社会的。
希腊人重视个体的生命原欲,却很少考虑如何超越爱欲,形成一种博大之爱。
一句话,希腊人的爱欲观念还缺少宗教伦理意义上的仁爱观念的支撑,后来,希腊人的爱欲观念与基督教爱欲观念相互丰富,使西方人对生命的理解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强调博爱的前提下,西方人并没有忽略爱欲与文明的关系,爱欲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爱欲也是人类文明不可避免的一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