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比较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比较

*根据中止及时性的特征,以下两种行为不能视为犯罪中止:
①犯罪既遂以后自动返还原物。例如盗窃犯已经把财物偷回家,但又后悔,把原物给被害人送回去。
②犯罪未遂后主动抢救被害人。例如,杀人犯砍了被害人一刀,未砍死,邻居阻止了其继续行凶,这时,杀人犯有后悔之意,主动协同邻居将被害人护送到医院抢救,使其得救。
③事先清除实行犯罪的障碍,例如事先将被害人的狗毒死。
④勾引他人参加犯罪。
*在认定犯罪预备时,必须把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区别开来。犯意表示仅仅是犯罪意图的表露,例如扬言杀人等,属思想问题,还不属于为犯罪制造条件的行为。
*在认定犯罪预备时,还必须把犯罪的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区别开来,例如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中的尾随行为、守候行为或寻找被害人的行为,应视为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比较
特征
处罚
其他
犯罪预备
①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
②客观上实施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
③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④停止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制造条件包括以下几种:
①准备犯罪手段,例如练习扒窃技术。
②为实行犯罪进行事先调查,例如窥测犯罪地点、了解被害人行踪。
③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内的原因自动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中止的自动性)。
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犯罪中止的时间可分为:
①预备阶段的中止。例如准备凶器要去杀人,后内心悔悟了,打消了杀人的意念,中断了杀人预备活动,因而未着手实行杀人行为。
②实行阶段的中止。例如在杀人过程中,已经将被害人砍伤,见被害人痛苦呻吟的惨状,产生了怜悯之心,中止了杀人行为。
犯罪中止
①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自开始实施犯罪预备行为到犯罪既遂之前(中止的及时性)。
②必须彻底停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中止的有效性)。但并不是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要求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例如:作为故意杀人罪既遂标志的结果是被害人死亡。行为人在杀人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时,成立犯罪中止,即使造成了他人身体伤害,也不妨碍犯罪中止的成立。
*以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为实行终了与否为标准可分为:
①实行终了的未遂。例如某甲为了毒死妻子,在妻子的饭里放入毒药。但在吃饭时妻子发现饭有异味,将饭倒掉,幸免于死。
②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例如杀人犯正举刀要杀人,被他人将手腕抓住,致使其杀人未遂。
*以犯罪行为实际上能否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分为:
①能犯未遂。例如以刀杀人,将人砍伤后被行人抓住,如果不被抓住,完全有可能把人杀死。
②不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工具不能犯的未遂。例如把白糖当作砒霜投毒杀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可能发生死亡结果;二是对象不能犯的未遂。例如误以兽为人而开枪射击,不可能达到杀人既遂。
注意区别于迷信犯。迷信犯是指意欲造成某种结果而采取迷信方法的情况。例如:甲想乙死,认为画个纸人写上乙的名字,每天拿针扎几下就可以致人死亡。于是就画了纸人并与上乙的名字,每天都拿针扎几下,这就是迷信犯。而迷信犯不存在认识错误,不成立犯罪。
犯罪未遂
①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②犯罪未得逞。“未得逞”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例如:故意杀人犯在杀人时遭到被害人反抗,没有把人杀死,只把被害人砍成了重伤,就不能把伤害视为既遂,定为故意伤害罪,仍应按故意杀人未遂定罪。
③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欲达目的而不能”。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