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概论_总结

刑法概论_总结

(三)从要件的确定根据上看:犯罪构成的要件由刑法加以规定。
1.2.3.
犯罪客体要件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客观要件犯罪的对象
犯罪的方法、
犯罪构成犯罪的时间、地点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主体要件
刑事责任能力
罪过(故意、过失)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目的
1.2.4.
(一)犯罪构成的功能
1、区分罪与非罪的法律依据
2、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法律依据
(3)基准时:行为时具有的能力
二、影响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残疾
(二)我国刑法的规定
1、刑事责任年龄: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的规定(见下表)
2、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第18条)
(1)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第18条1款)——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过失未知而行动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分
罪过形式心理态度行为表现
放任:不反对危害即便有避免
间接故意结果发生,发生不的条件,也
违背行为人的意愿。不积极利用
过于自信轻信避免:反对危害有避免条件
结果发生,发生违背并有意利用
过失行为人的意愿
五、无罪过的损害事件
(一)刑法第16条的规定
(二)无罪过事件的类型
1、理论意义——定义犯罪,揭示犯罪的基本属性
2、实践意义——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1)以社会危害性为基本尺度,确定治罪的一般标准;
(2)个案追诉中的除罪功能
1.2.
1.2.1.
第238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
第15条第2款: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17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生理性醉酒:不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第18条4款)
2.2.
一、犯罪客观方面及其要件概述
(一)客观方面的含义: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是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
(二)客观方面的要件内容:
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的方法
(2)意志因素:轻信危害结果能够避免。轻信有避免的主客观条件而轻率行动。在危害结果发生过程中,通常有避免发生的行为表现。
犯罪主观心理态度对照表
(一)罪过比较
罪过形式意识因素意志因素结果的意义
直接故意必然和希望
故可能
明知
意间接故意放任
要求实害
可能轻信致
过过于自信(已经轻率行动
过失预见)结果发生
失疏忽大意应知而因疏忽
(1)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质或非物质、实害或危险。
(2)多要素的统一性,一是客观危害与主观恶性的统一,二是质与量的统一。
(3)程度标准的历史性,危害性大小的判断与社会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2、刑事违法性及其涵义
犯罪是违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规范性特征。
(1)刑事违法性是判定犯罪的法律尺度。首先,刑事违法性是行为社会危害性达到犯罪程度的界标;其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标准的集中概括。
行为人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由于意志以为的原因而未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停止形态。
1、行为人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尚未着手实行行为,停止在预备阶段。
3、停止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刑法第22条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未完成形态之二——犯罪未遂形态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形态特征不同;
2、定性作用不同
3、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不同;
4、受损状态不同;
3.
3.1.
3.1.1.
(一)存在范围:直接故意犯罪
(二)故意犯罪的过程及其界点
实行终了
预备行为着手实行行为
o o’
预备开始预备阶段实行阶段犯罪完成
(三)犯罪停止形态的类型划分和判识的一般规则:
1、类型划分
(1)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既遂犯)
犯罪预备形态(预备犯)
(2)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形态(未遂犯)
犯罪中止形态(中止犯)
2、判识的一般规则
(1)行为依据的最终性:以行为的最终停止状态作为形态判断的依据。
(2)形态种类的排斥性:在一个犯罪中,只有一种停止形态,各停止形态彼此排斥,不能兼有。
(3)罪名确定的从属性,各形态本身不是罪名,以触犯的分则规定的罪名定罪。
2、意志因素
(1)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行为人对于危害社会的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态度,危害社会结果不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2)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行为人有意纵容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虽然不积极追求,但也不设法避免,而是听之任之,危害社会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愿。
(二)犯罪故意的法定分类
1、直接故意:
明知会(必然/可能)发生+希望发生
1、意外事件
(1)概念:在刑法上,意外事件是指,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
(2)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异同
事件类型相同区别
疏忽大意损害结果应当预见
过失实际发生
未预见到
意外事件结果发生不能预见
2、不可抗力
(1)概念: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
(二)不作为:
1、概念:行为人以消极方式实施的,违反义务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1)从外观上看,通常表现为消极、静止的身体活动,有的也表现为积极、动态的身体活动;
(2)从规范评价上看,首先违反义务性规范,是当为而不为,进而为刑法禁止。这是不作为的实质特征。
(3)从与危害结果的关系上看,有的表现为事实上的原因,有的表现为防止结果发生的条件——法律上的原因。
(2)意志因素:疏忽大意。由于疏忽大意,首先是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次是在“无认识”的情况下实施行为。
2、过于自信过失及其结构特征:
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结果发生的过失
心理态度。
(1)认识因素: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一是对危害结果发生有认识,二是对发生可能性的认识,而不包含必然性的认识。
3、区分重罪与轻罪的法律依据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1、犯罪概念(特征)制约犯罪构成
2、具备犯罪本罪特征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需要运用犯罪构成予以认定。
2.
2.1.
一、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的含义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1、主体形态:自然人和单位
1、以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必要。
2、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
3、过失造成危害结果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刑法的规定。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1、疏忽大意过失及其结构特征: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过失心理态度。
(1)认识因素: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应当预见”,一是指有预见的义务;二是指能够预见。
二、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
(一)概念
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已经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停止形态。
1、既遂以刑法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具备为标准。
2、不同犯罪的全部要件因刑法规定的差异,而呈现出类型上的差异。
3、以标志性事实的出现作为全部要件具备的判断依据。
(二)类型
1、举动犯:一经着手即标志完成的既遂形态
2.3.
2.3.1.
(一)概念和特征: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有的,行为人对实施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二)主观方面的要件
1、罪过
(1)形式:故意和过失
(2)结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2、犯罪目,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
2.3.2.
(一)概念和结构特征
(2)不可抗力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异同
事件类型相同区别
过于自信损害结果能够避免
过失实际发生结果发生
不可抗力有预见不能避免
(三)责任判定——不负刑事责任
2.4.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及其含义
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物。
2、人身条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关联事实:有危害行为的实施
(二)犯罪主体要件: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体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为其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应当具备的人身条件。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后果并控制自己行为而对自己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能力。
(1)功能:承担刑事责任的资格
(2)内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概念和特征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指开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2、犯罪“未得逞”,即未完成犯罪。完成形态的类型不同,“未得逞”的具体表现不同。举动犯无未遂。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2.2.
(一)从结构上看: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二)从要件的选取标准上看:犯罪构成的要件,是能够说明并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事实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