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及其表现形式(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之行政不作为
危害行为概念: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其有三方面特征。

危害行为特征与危害行为关系特征内容
有体性外在(客观)特征人的身体动静、外在举动,包括借助自然力、工具等有意性内在(主观)特征人的有意识活动,是人意志支配下的产物
有害性社会(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行为侵害法律(刑法)保护的权益
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

1.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

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

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

2.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

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

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

本人的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而其更多的涉及到的是不作为这一方面,即行政不作为。

偶尔会在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某某把xx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告上法庭,因其行政不作为的的做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劳动监察部门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在农民工等群体在遇到劳动、劳资纠纷的时候依法行使其法定义务,与雇主进行磋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

而被告上法庭的往往不积极行使其义务,作为负有积极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义务的行政机关来讲,懈怠、推卸、拒绝履行依法应尽的法定职责都将构成违法不作为。

另外,多年以来,在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公务人员的所有要求与规定中,并没有贯穿“权力即责任”的基本原则与理念。

责任是一种负责任的法定状态,违法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由此引起的后果。

可是,鲜有某官员因某事故“引咎辞职”的消息,常常是某某官员因某事故发生不久调离原岗位而在另一岗位出现。

行政不作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为的行为。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应当包括作为义务的存在,作为之可能性和程序上的逾期不为等三个特殊要件。

(1)作为义务:行政不作为构成的前提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必须以作为义务为前提,无作为义务的存在则无行政不作为。

但是,构成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作为义务”又是有着特定含义的,且必须基于特定的条件才能产生。

构成行政不作为之前提的“作为义务”,是指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依法应为一定行政行为的具体法律义务。

也就是说,这种义务必须是一种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且必须是一种现实的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

行政不作为中的作为义务来
源于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规范对行政主体职权和职责的规定。

郑某在2004年1月份被某物业管理公司聘用为保洁员,但未与郑某签订劳动合同,也未给其办理缴纳社会基本保险。

在2004年3月物业公司在未做任何解释下通知郑某到另一某家政公司领取工资。

同年6月物业公司安排郑某从事保洁工作中,由于物业公司未提供劳动防护工具,受该有毒有害清洗液的侵蚀出现了掉发、伤手等职业伤害症状,4月12日郑某向物业公司请假去诊治,遭到拒绝并被当场解雇。

为此,郑某维护自身权益就物业公司未签劳动合同、职业伤害、养老等“三金”保险等九项问题三次投诉到某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市支队以“谁发工资,关系属谁”的借口未作受理,要求郑某向某家政公司所在的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处理,后经郑某投诉在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主持下由物业公司代表与郑某达成口头协议,当场补偿养老金及部分的工资。

但在另“二金”和未补发加班工资等其他问题上未达成协议,因物业公司为市属单位,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无权作出处理,郑某只好再次投诉到市支队,市支队经调查最终以物业公司和家政公司都不承认其为公司员工,以所谓“存在劳动关系的争议,劳动关系的确认不属于其职责范畴拒绝履行劳动保障职责。

郑某不服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请行政复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作出维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决定行政复议不予处理的决定。

郑某委托本律师以行政不作为的行政争议纠纷案由向某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依法履行劳动监察保障职责。

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答辩理由(简要)
1、认为原告诉请行政不作为缺乏基本事实。

认为自身已通过立案、向用人单位开具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及进行相应的执法调查行为等积极的作为方式履行了法定的监察义务,不存在“行政不作为”的行为。

2、认为物业公司和家政公司对原告属于自身公司员工的身份持有异议,劳动关系归属存在争议,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劳动关系的争议按照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办理,原告投诉事项涉及的劳动关系争议不属于被告法定职责范围,而且被告已告知原告按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确认劳动关系归属义务,不构成行政不作为。

3、被告处理原告投诉的时间未超出法定期限。

最后法院判决认定:原告投诉事项属于被告劳动保障监察职责范围,被告作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主观部门,应履行其法定职责。

被告在受理原告的投诉后,以“劳动关系存在争议”为由对原告的投诉事项不处理,属拒绝履行法定职责,判决被告拒绝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违法。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肖中华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J]法律科学,1996
【3】不作为犯的研究黎宏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4】关于作为与不作为法律行为分类的反思包玉秋石东坡2002
【5】朱慧涛. 行政不作为的根源探究[J].理论与改革,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