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颈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间盘脱出、增生性颈椎炎与颈神经根
综合征的统称,是一类随退行性病例发展成基础病症的疾患。

在中医上,颈椎病
主要有以下症候:肝肾不足、血瘀气滞、气血亏损、风寒痹阻等。

中医讲求辩证
施护,那么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了解以下颈
椎病的中医病理,以及具体的症候类型,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病的中医症候类型及发病机制
站在中医学的角度来看,颈椎病的症候类型主要包括肝肾不足、血瘀气滞、
气血亏损、风寒痹阻、痰湿阻络。

其中肝肾不足,会引起肢体麻木、头晕目眩、
失眠多梦,脉弦,舌红少苔。

血瘀气滞会伴有上肢与颈肩部刺痛,脉滑,舌暗。

气血亏损会引发心悸气短、身体乏力、面色苍白、四肢麻木,脉细弱。

风寒痹阻
会造成颈部僵硬、恶寒畏风,而且上肢与颈肩部窜痛麻木,疼痛剧烈,活动不利索。

脉紧,舌淡红,舌苔较薄。

痰湿阻络会导致四肢麻木、纳呆、头重,脉滑。

舌呈暗红色。

颈椎病常见群体
(1)不恰当的姿势。

不良姿势的陋习为颈椎病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比如哪
些经常卧在车上睡觉、坐在车上看书、长期坐位睡觉等群体,在他们进入睡眠后,肌肉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差,容易损伤颈部。

(2)上班族。

长期坐办公室与低头看书的群体,极易患上颈椎病,导致局
部过度活动,而损伤到肌肉韧带。

(3)颈部外伤。

只是单纯的头部外伤并非是直接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因素,
然而缺失引起或伴发颈椎病的关键因素。

部分患者由于存在颈椎骨质增生的情况,颈椎间盘膨出,软组织发生了病变,从而使颈椎管处在狭窄状态。

外伤因素的诱导,还会发生局部瘫痪的情形。

颈椎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1)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又称作针刺放血治疗法,通过针具刺破患者特定
的穴位,释放一定量的血液。

这样有助于气血运行通畅,没有阻碍。

取肩井和大
椎为主穴,也可以搭配痛点放血的方法,同样能够收获良好的疗效。

这种放血疗
法适用于痰淤互结型、风寒湿痹阻型等颈椎病患者。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用,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病症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采用放血疗法可以起到缓解麻木、调理气血、促邪外出和疏经通络等作用。

(2)刮痧疗法和拔火罐疗法。

自古就有扁鹊刮骨疗毒的美称,在中国传统
的疗法中,刮痧疗法有着独特的优势。

针对颈椎病,刮痧疗法利用指定穴位的刮
痧疗法,可以对患者痛处局部的微循环进行改善,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活
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等作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技能,增强患者机体
本身可能存在的抗病能力,进而实现扶正祛邪的目的。

而拔火罐也是我国传统的
自然疗法之一,其用杯子或罐子当作治疗工具,依靠挤压和热力的原理,排除杯
罐中的空气,产生负压,让杯罐牢牢的吸附在患者身体皮肤特定的部位,能够起
到祛风拔毒、通畅气血、调理阴阳、疏经通络和消肿止痛等作用,并且还具有治
疗疾病、保健的功效。

(3)佩戴颈托。

选用合格材质即合适型号的颈托,确保高低大小适宜,可
以轻松放入两个手指。

在使用颈托前,护士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情况,
避免下颌与耳廓部分的皮肤受到压迫,同时还可以将小毛巾垫在颈托内衬中,周
期性地对颈托进行清洁。

在患者起床的过程中,需要先把下颌置于前托的下颌窝中,固定好前托之后,开始防止患者颈枕部位,搀扶着患者从床上坐起来,长托
在下,放置好后托后,对松紧度进行调节,紧固粘扣。

当患者从坐位转换为平卧
位时,需要先松开粘扣,在对后托从患者颈部去除,在扶着前托的同时,放置患
者的颈枕部,帮助患者在床上躺下并平卧,最后摘除前托,调控好枕头的位置。

颈托佩戴的时间通常为3天左右,在整复之后的第一周必须佩戴颈托,在晚
上睡觉后去掉。

第二周无需全天佩戴颈托,但需要间断佩戴。

第三周如果要坐车,在路途颠簸的情况下需要佩戴颈托。

(4)针灸护理。

在针灸前,护士要询问患者是否晕针,告知患者针灸的注
意事项。

并且,叮嘱患者身体放松,积极配合医生对体位进行合理的摆放,以便
选穴。

如出现晕针症状,患者可以采取平卧位,增加脑补供血、镇静休息;口服
热水或糖水,进行全身保暖,数分钟后症状即可缓解。

除此之外,还可选择使用穴位注射疗法,它属于针刺疗法的一种,也就是水
针疗法,通过将选择的药物注射在特定的穴位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种方法不仅具备止痛和疏经通络的效用,还能够通过药物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提升身体组织供养和供血的机能,消除颈椎病的疼痛症状。

更重要的是,穴位注
射疗法对各种类型的颈椎病都适用。

(5)中药外敷。

用当归尾、川乌、淮山药、威灵仙、木瓜、马钱子、白芍、青风藤等药物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再使用凡士林调配成膏状。

最后把制成的膏状
物外敷在大椎穴,每隔三天更换一次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