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培优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同步培优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类型及差异:
(1)
(2)差异(在横线上填出上述类型名称)。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3.聚落的分布:
分布地区分布特点原因
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比较密集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条件恶劣4.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特色聚落的意义:
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百科全书”。

2.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国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
意大利威尼斯城
中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福建厦门鼓浪屿等
【微衔接】
人口分布与环境
(1)人口稠密区: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2)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和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漫画助学】
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
【名师点睛】
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房屋特征气候特点
平顶气候干旱
斜顶降水多
竹楼高温多雨
墙壁厚
气候寒冷或
昼夜温差大【质疑判断】
(1)平原地势低平,聚落密集。

( ×)
(2)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主要是地理位置所致。

( ×)
主题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巴黎从公元前1世纪塞纳河的一个小渔村,经过不断发展,现在已成为法国最大城市、欧洲第二大城市。

问题1.根据文字材料,分析巴黎形成小渔村的条件有哪些?
答:巴黎位于塞纳河沿岸。

问题2.请你结合地图,分析巴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有利条件。

答:读图1:巴黎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位于塞纳河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读图2:巴黎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读图3:巴黎位于多条高速铁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

【归纳总结】
【A层·基础必会】
【学科融合题】《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示意图,完成1、2题。

1.结合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各种形式的场所
B.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
C.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D.聚落的形成与交通密切相关
2.“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D)
A.城市,“阡陌交通”
B.乡村,“屋舍俨然”
C.城市,“土地平旷”
D.乡村,“良田美池”
【解析】本题组考查聚落、聚落的形成及聚落的类型。

第1题,聚落内部既可进行生活,也可进行生产。

第2题,聚落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城市人口密度大,主要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人口密度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由“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等可以看出“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属于乡村。

3.图示聚落呈条带状分布,依据图示可知影响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B)
A.地形
B.交通
C.河流
D.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聚落形态的因素。

读图可知,该聚落建设用地沿道路分布,因此,影响其形态的主要因素是交通。

4. 【学科融合题】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

下列哪项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C)
A.为见证历史,在古聚落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
B.为招揽游客,允许游客触摸石窟佛像
C.修建高速铁路时绕开武当山古建筑群
D.在故宫内设置烧烤摊点,给游客提供方便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遗产不能随意刻画、触摸,也不能在内部设置有可能损害文化遗产的烧烤点。

重大工程建设时,要考虑绕行或其他措施,避免对文化遗产的损害。

5.读城市形成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这两种聚落在景观上有较大的差异。

(2)此图反映了聚落的形成过程。

此种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为突出,依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容易形成这种聚落的地方有①③⑦。

①河流附近②山麓地带③公路、铁路附近④高山、高原地区⑤热带雨林深处
⑥冰雪秀丽的南极大陆⑦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扩大。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增多,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第(1)题,聚落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两种聚落景观上差异明显。

第(2)题,聚落比较容易形成在河流附近、公路铁路附近、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等。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扩大;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增多,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发达。

【B层·能力进阶】
6.【学科融合题】“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下列关于“人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D)
A.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B.空气质量很差
C.非常富裕
D.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乡村聚落的特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描写的是山区的乡村聚落,因此推测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交通运输不太便利,空气质量很好,经济一般不是很发达,生活不是很富裕。

(2021·广东学业考)如图为巴塔克式传统民居景观图。

房屋下层是硬木搭建的家畜栏,中层是竹木拼接的生活区,上层是一个倒扣的船形屋顶。

据此完成7、8题。

7.该传统民居出现在(D)
A.蒙古
B.沙特阿拉伯
C.加拿大
D.印度尼西亚
8.这种传统民居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A)
A.全年高温多雨
B.冬暖夏凉,降水稀少
C.全年寒冷干燥
D.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解析】本题组考查民居的分布以及适应的自然环境。

从图中看出该民居为高脚屋;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人一般住二层,通风散热,非常适宜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选项中印度尼西亚气候湿热。

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为城市聚落,图乙所示的为乡村聚落。

(2)按照聚落的划分,图丙中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属于乡村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河流沿岸。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理由是河流下游,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大。

(4)聚落C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不合理。

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河流污染。

【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类、形成和发展。

第(1)题,从图中景观可以看出,甲是城市聚落,乙是乡村聚落。

第(2)题,读图丙可知,此处是丘陵地区中的一片平地,三处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的地方,应该是乡村聚落。

第(3)题,三处聚落中B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因为B位于河流下游,水源更充足,地形更开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4)题,聚落C附近虽然造纸的原料充足,但C处不适合发展造纸厂。

一是砍伐森林会破坏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二是C 位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对河流下游造成污染。

【教材二次开发·P83活动】
【二次开发点】
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思维训练营】
请你研究“自然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一课题,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1、2题。

1.写出图中民居名称及典型分布区:
序号名称典型分布区
①冰屋北冰洋沿岸
②窑洞黄土高原
③—西亚
④双层木楼或竹楼东南亚
2.任选一个民居,分析其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例如:图④东南亚气候湿热,双层木楼或竹楼底层架空可以防潮,利于通风;还可防蚊虫、野生动物侵扰。

答:图①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冰屋就地取材,挡风挡雪挡冷空气,保存室内热量。

图②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窑洞是当地居民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依山挖建的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图③西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民居墙厚隔热,窗小可以阻挡热风。

(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1题,根据景观图判断民居类型,根据图中位置确定典型分布地区:①是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的冰屋,②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③是西亚厚墙小窗的碉堡式民居。

第2题,根据所在位置的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及对民居的影响。

图①北冰洋沿岸气候寒冷,冰屋就地取材,挡风挡雪挡冷空气,保存室内热量。

图②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降水较少,窑洞是当地居民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依山挖建的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
特点。

图③西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民居墙厚隔热,窗小可以阻挡热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