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驱虫剂——布袋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一、组成
夜明砂拣净,二两(60克)、芜荑炒,去皮,二两(60克)、使君子二两(60克)、白茯苓去皮,半两(15克)、白术无油者,去芦,半两(15克)、人参去芦,半两(15克)、甘草半两(15克)、芦荟研细,半两(15克)。
二、用法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约10克),每服一丸,以生绢袋盛之,次用精猪肉二两(60克),同药一处煮,候肉熟烂,提取药于当风处悬挂,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之。
所悬之药,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药尽为度(现代用法:全方按调整量比例,碾细净,配作散剂,每次服3克,用猪肉汤调化服,每日晨起空腹时服一次)。
三、歌括
布袋丸内有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四、功用
驱蛔消疳,补养脾胃。
五、主治
小儿虫疳。
体热面黄,肢细腹大,发焦目暗等证。
六、方解
本方证属于脾疳范围。
虫积日久,损害脾胃,以致面黄体瘦,
肢细腹大,且发虚热。
脾虚气滞,故腹胀。
虫扰食减,肝血亏虚,故头发枯焦,视力减退。
形成正虚邪实之。
方中芜荑辛苦温,使君子甘温,合用驱蛔消疳。
加芦荟苦寒,既可驱蛔,又能泻热。
三味同用,有较强的驱虫作用。
并借芦荟的泻热,可引虫体随大便泻出。
虫积日久,肝血亏而生郁热,故以夜明砂辛寒,清肝热而明目。
虫疳之证,脾虚是致病之本,故以四君子汤益脾固本。
全剂攻补兼施,则祛邪而不伤脾碍胃,故适用于正虚邪实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