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做法和思考

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做法和思考

关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做法和思考
作者:张永涛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11期
【摘要】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科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本文是以学困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整体化研究思想为理论依据,围绕学困生的转化手段,展开的尝试与探究。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措施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分析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基础。

通过长期观察、询问、调查,发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学困生的成因主要与家庭、社会、学校、自身四个方面有关:
1.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学习的关注程度。

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中的突发事件影响。

特别是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2.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干扰,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比如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3.学校原因
一是现行考核机制。

制度和社会对老师的评价机制中成绩占得比重太大,给予学校和教师很大的压力,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和责任心。

最终使得教师和学生两败俱伤。

二是学科本身特点。

初中学科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部分学生在理科学习中懒于动脑,只愿被动地一味模仿,不愿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是大班额授课模式。

班级授课中特别是大班额的授课模式普遍存在,客观上使任课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导致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拍,渐渐地出现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缺陷。

四是学校育人环境。

政策和资源过分的向名校和优质校集中,使薄弱校的育人环境受到空前的挑战,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预期。

4.自身原因
一是基础差,知识衔接断裂。

从1-9年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薄弱者,未处理好各年级、特别是小学到初中的知识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不断累积。

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多数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平时缺乏自控能力,纪律观念淡薄,学习随意,作业不及时,遇到问题不主动思考,易受外界干扰。

三是学习方法不正确,依赖心理强。

多数学困生是课上听课,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遇到复杂问题时,懒于思考,容易希望寄托于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四是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

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存在感差,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二)学困生形成心理分析
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存在以下的几种心理:
1.畏难情绪。

由于学困生经常承受挫折,受到同学、老师、父母的批评,责备,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上怕苦、怕累,缺少钻研创新精神。

2.自卑心理。

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

3.对立情绪。

由于经常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4.被动性心理。

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缺乏自觉性,易受周围环境不影响。

5.厌学情绪。

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于是产生焦虑、紧张、颓废的情绪,心理压力很大,对学习丧失兴趣,期望早日离开学校。

二、转学困生的措施与结果
(一)查找原因,分类应对
了解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学困生的行成原因,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二)改变课堂,提高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学习,转变陈旧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与能力,把转化学困生当作是对自我能力的一大挑战,迎难而上。

1.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成长,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成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针对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原因分类、行为分类、作业分类,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在可下巩固自己能力里内的作业,逐步累积、步步为营。

3.追踪辅导、疏通心理。

对部分学困生的作业实行了作业追踪制,一周一查,或者一天一查,敦促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做好疏导工作,使其逐步走出误区,树立信心,走上正确的成才之路。

4.课后巩固、避免反复。

(三)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同意,如果没有家校联系,学校、家庭对孩子的了解并不全面和完整,容易使部分学生钻空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因此,真正从观念上重视起家校联系,把家校联系做到实处,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学困生的转化成败的关键。

(四)跟踪成长,总结经验
跟踪学困生成长经历,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经验。

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制定计划全程、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
日脱困,并促其成才。

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三、关于改进学困生的研究反思
当下,“学困生”已成为制约学生自身成长、困扰教师教学、影响班级进步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学困生“的转化也是今后教学中的的一个长期课题。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方面学习观察、仔细分析、冷静思考和归纳总结,努力使教学工作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方向性和步骤感,才会避免人为的制造和减少学困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