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发表时间:2011-04-19T09:26:19.127Z 来源:《教育大视野》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罗玉红
[导读] 转化学困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细心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罗玉红(延安市宝塔区蟠龙中心小学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转化学困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细心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家校互动,共同转化;耐心帮改,持之以恒;
【关键词】转化;爱心;鼓励;有效
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头疼的学困生,没有一个老师会情愿让自己班里的学困生永远不上进,那么如何转化他们呢?在教学中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要想能全面促进整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就必须使学困生前进。
要使学困生进步,就得花一定的心思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要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爱心感化他们的心灵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优等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与爱护,甚至有爱倍加,而学困生却常常受到不平等“待遇”,从而他们越来越不爱学习,越发展越不良。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学困生更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多接近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倾听他们的烦恼,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
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会把对老师的情感转移到学习上,由喜欢老师到喜欢学习。
2.细心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学困生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要细心的观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利用这一优势作为转化的起点,使他们从细微的改变到根本性的转变;其次我们应多关注他们的爱好,并适时提供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平台;还要适时的鼓励表扬。
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爱捣乱课堂,不听课,学习成绩也差,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坐同桌。
我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他作文写得比较好,而且很有创意,利用这一点,不仅在作文讲评课上经常讲评他的作文,而且在作文的评语中常常鼓励他,慢慢地他喜欢上了写作,并且改变了很多,上课不捣乱了,代课老师都说他变了,他的作文在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更加激励了他,最后在毕业考试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
3.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
学困生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每次失败都会给他们心灵沉重的打击,直到最后他们心灵麻木了,对自己放弃了,永远得不到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太重要了,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他们走向成功。
首先,在教学中,开始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觉得努力还能取得进步,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其次,尽可能多开展集体活动,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集体的“弃儿”,而是其中的一员;最后,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优点或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怕只完成任务的一小部分,也要肯定他们完成的部分,要让他们明白,过去的行为成绩都已成为历史,它仅仅是人生长跑的一个起点,哪怕跑出一小步,也是进步,成功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让他们感到对学习和生活有希望,有信心。
4.家校互动,共同转化
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
家庭教育是基础,配合是相互的,作为教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让家长时时注意教育学生的态度和方法,注重实效。
教师对待家长要注意两条:一是不要告状,或者少告状。
二是要多出主意。
有些教师常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使得家长和学生反感。
教师家访应全面地介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都应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学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在精神上即在道德品质、理想、意志等方面关心学生应注意什么,教师应给家长提出具体的方法。
5.耐心帮改,持之以恒
学困生的转化时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他们的转化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往往出现反复,甚至是多次反复,在出现反复时,作为教师决不能放弃,而应坚持下去,继续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克服困难。
反复并不意味着就是倒退,克服反复,往往是前进的开始,进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只要灵活的采用各种方法,用爱心感化他们,用宽容包容他们,细心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耐心转化,相信他们会告别过去,成为成身心健康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