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主要知识点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主要知识点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主要知识点
1.商品
(1)含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4)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6)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
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启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3.纸币
(1)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通货紧缩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信用卡、支票
(1)人们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现金结算和银行转账。

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2)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5.外汇
(1)外汇的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人民币升值的利和弊
利:①有利于进口②有利于降低出境旅游、留学的成本③有利于减轻外债压力
④有利于直接对外投资⑤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⑥有利于减少贸易争端,解决对外
贸易不平衡问题,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7)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调整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弊:①出口产品价格升高,不利于出口;②竞争加剧,导致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劳动者就业困难③外币贬值,导致外汇储备缩水;④外币兑人民币减少,增加外商在华投资成本,不利于外商直接投资。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其意义
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8.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生活必需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小,
高档耐用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大。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往往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减少;高档耐用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则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迅速增加。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替代品的需求量减少。

B.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而且会减少对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也会引起互补品的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
生产者获利增加,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那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
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9.影响消费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居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

②未来收入预期: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物价是影响消费的因素之一。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4)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通货紧缩、内需不足时,国家常常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4)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
10.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1)生产决定消费。

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本上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居民的收入预期也影响消费。

这就要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因此,要完善社会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3)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因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4)在通货紧缩、内需不足时,国家常常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5)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影响着消费。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11..消费类型
(1)消费按交易分式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消费目的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发展资料的消费、享受资料的消费
12.恩格尔系数
(1)含义: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公式: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
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完善。

13.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既不超前消费,也不滞后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5.正确对待金钱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要用之有益、用之有道。

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