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表演技巧第一章怎样做一名相声演员粉碎“四人帮”后,相声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无论专业队伍,还是业余队伍,都不断的扩大。
有很多同志写信问我,怎样才能做一名相声演员,我在这里,简略地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做相声演员的条件要想做一名相声演员,首先要具备会说普通话的条件,嘴、舌无甚生理毛病,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口齿伶俐吧!否则,不宜做相声演员。
其次是嗓子要好,便于学唱,如果嗓子不好,只能说不能唱,也是演员本身的一个不足。
再次是模仿能力要强,要善于模仿各种人物形体动作、各种人物语言、各种方言、各种声音。
半天学不会一个动作,半天学不会一两句方言,是不适合做相声演员的。
还有一点,就是接受能力要强,反映得快。
初学相声的同志,恐怕最起码要具备以上四个条件。
2、做相声演员要有广泛的知识相声艺术题材广阔,内容丰富。
从大地上的一根草,到苍穹无垠的太空世界,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到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家长里短,社会风气,自然科学,真是无所不包。
我们需要多少知识,才能把它们反映出来呢?请看:《天文学》需要你懂些天文知识。
《地理图》需要你懂些世界地理。
《八扇屏》需要你懂些历史知识。
《君臣斗》需要你懂些官场知识。
《大相面》需要你懂些“相法”知识。
《解学士》需要你懂些对联知识。
《戏剧杂谈》需要你懂些戏曲知识。
……一段相声一个内容,一个相声演员需要很多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老一代相声演员,大都是口传心授,有的没文化,不会写字,那是社会造成的。
而今天,相声不单单是起到娱乐欣赏作用,更主要的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讴歌新长征路上的新人新事,鞭挞一切不正之风,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广泛的知识。
怎样才能具有广泛的知识哪?不说全懂吧,就是懂些,就需要学多少东西吧!一句话,靠学。
博学才能多懂。
要有广泛的爱好,要有广泛的兴趣。
第一重要的是文学知识。
因为相声是讽刺文学,本身就需要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文字要精炼,语言要幽默。
各种包袱就是文学中极特殊的句子,极特殊的结构。
因此相声演员需要有较厚的文学底子,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甭说研究,起码要读过。
像《东周列国》、《红楼梦》、《三国演义》,都要读几遍。
外国的名著,果戈理的,莎士比亚的,高尔基的,都要有所浏览。
在文学中,尤为重要的是历史知识。
因为在相声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历史名词,历史事件。
如果有这方面的常识,说起来就不陌生,自然、生动,比喻能得当,道理能说足。
如说《珍珠翡翠白玉汤》,就要懂得点明代传说,常遇春、胡大海怎么闹法场,脱脱太师定计等故事,然后说道朱元璋走散。
《交租子》就要有些清朝各种官衔的常识,才能懂得什么顶子、翎子、补子,多少品官大多少棒锣。
只有懂,才能说得清楚,说得有感情。
懂和不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其它象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汽车、轮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都要懂点起码的知识。
只有这样,当你遇到包括上面各种知识的段子,才不至于一窍不通。
世界上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是爱好广泛、知识渊博的。
他骑马、滑冰、游泳、射箭、拳击、击剑、绘画、舞蹈……真是会得太多了。
更使人钦佩的是,他有很多“绝技”,象《舞台生涯》的“下叉”,《摩登时代》的“溜冰”等。
由于他的知识广泛,给他技术全面奠定的基础,所以能创造那么多使人喜爱的角色。
做一名相声演员更需要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爱好,对哪行哪业都要懂点基本常识。
这样,你无论说到哪一方面,一张嘴就不外行,观众听着亲切。
3、做相声演员要善于观察生活相声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好坏,除了决定于技术水平高低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演员生活底子薄厚。
因此相声演员要善于观察生活。
相声的题材大都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相声是和人民生活紧紧相连的。
我们看看传统相声,都是反映旧社会的黑暗,人们的痛苦,社会的风气……差不多哪个故事都有生活原型。
打倒“四人帮”以后的相声,都是我们亲身经受的有典型意义的各种实事,群众爱听。
这就更有力地说明,相声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样它才不愧称为匕首和尖刀,才能发挥它的及时、灵活、尖锐、深刻的战斗作用。
既然相声和生活这样息息相关,作为相声演员,要不去观察生活怎么行哪?所以,我们必须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汲取营养。
像打鱼那样,猎取我们需要的东西。
生活当中有千千万万件事情,不是哪件对我们都有用的。
我们的网要往有鱼的地方撒。
这个鱼,就是我们需要的。
简单地说,我们就是要观察生活当中那些有意思的事情。
如典型人物,典型动作,典型事件,流传的故事,生活当中的小笑话等。
我们到了百货商店,就要观察服务态度好的服务员怎样对待顾客,态度不好的怎样对待顾客?结婚的夫妇买东西什么神态,未婚夫妻买东西什么神态?诚心买东西的什么样?逛商店的什么样?小孩买东西怎么掏钱?老太太买东西怎么掏钱?或者临时还会发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旦需要表演那些人物,脑子里有,马上就可以拿出来。
走在马路上,多留神各种人物的走路姿态。
老头怎么走?小伙子怎么走?工人怎么走,知识分子怎么走,都有他的特点。
在会场听报告,爱听得什么样,不爱听的什么样?科长报告什么动作,处长什么动作,局长什么动作……坐电车什么样,坐火车什么样,坐轮船什么样等等,到处是素材,到处是"模特儿"。
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们在剧场看到相声演员学这个,学那个,学的真像,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那一个不是从生活中观察来的呢?第二章说学逗唱任何一段相声,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叙述一个事件,阐明一种观点。
故事或事件中又涉及到各种人物和问题,这些人物和问题都需要演员去表现。
这就需要演员有一人表演多种角色的本领。
要"说"故事情节,"学"人物特点,"演"角色的神态。
时而“男”,时而“女”,时而“老”,时而“小”,一个人演千军万马、一个人连音乐带舞蹈。
所以需要演员有个方面的知识,各种表演技巧。
相声这门艺术的技巧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常说的“说、学、逗、唱”。
下面分别叙述。
说:主要指的是嘴皮子功夫。
做为一个相声演员,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说功”。
要嘴皮子利索,字眼儿清楚,不塌音,不倒字,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好尖、团字,咬字真切,要有喷口,要真正做到字斟句酌。
同时,相声演员的语言要口语化,不要使舞台腔,但又不同于平常两人对话、谈天。
相声,有相声的语言,有相声的调子,要脆快,洪亮,甜润,使人听着亲切。
说,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
不论是一头沉,倒口,贯口,都要用语言来表达。
因此,相声演员一定要练好说这一功。
比如,相声演员都会说绕口令,学相声练基本功,绕口令是重要的一项。
为什么要练绕口令呢?就因为在我们的相声段子里,说不定碰上什么绕嘴的字眼儿,你若嘴里没功夫,舌头拌蒜,那就说不了,还容易出笑话。
比如这几句话,你若嘴不利索就说不上来:今天的芸豆扣肉里边净是油!一个牛郎,一个牛娘,牛郎想牛娘,牛娘也想牛郎。
一个班干部管另一个班干部,真是班干部管班干部。
第一个例子是尖团字,你若尖团字不分就说不好这句话。
因此,相声演员必须尖团字分清楚。
“油”不能说成“柔”,“肉”不能说成“右”,“诗”不能说成“丝”,“四”不能说成“是”。
要分清三和山、四和是、油和肉、义和日、夜和热、说和梭、事和寺、斥和刺、税和碎、谁和随等等。
第二个例子是舌前音,如果你舌头不灵活,就说不了这句话。
第三个例子是嘴皮子功夫,嘴皮子不好使就说不上来。
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绕嘴的话,有的你就是练几天也说不太好。
如:慈池寺里有四十四棵大柿子树,青柿子肉厚又涩。
学:包括学各地方言,各种声音,各样动作。
当然也包括学唱,因为后面我们还要单讲唱,这里暂且不讲。
先说学各地方言。
我们的国家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有各地的发言。
当一个段子里出现了某一个人物时,最好用当地的发言,这样才显得逼真。
当然,也不是各地方言都要学,因为有些地方语言太难懂,即便学会了,明白的人也太少,所以在相声里很少用这类语言,大部分只用有代表性的语言。
有代表性的语言有多少种呢?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种: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四川、上海、唐山、河南、沈阳、广东等。
其中山东话还分济南、青州和蓬莱、黄县等地的不同口音。
在传统相声中运用各地方言的很多,如《山西家信》运用山西方言;《山东二簧》运用山东方言;《牌论》运用天津方言。
近期的作品中,《列车新风》用了大连方言;《特殊生活》用了沈阳方言;《舞台风雷》用了河南方言;《春回大地》用了唐山方言。
用方言的相声,便于塑造人物,在表演上也容易分篇,观众听得清楚,使人物活灵活现。
再说学各种声音。
一个段子中,除了各种人物外,还会遇到各种动物,各种物体,在故事情节中还要有各种音响。
相声中又没有道具,布景,效果,而这些问题又是表达主题和讲述故事内容不可缺少的。
怎么办?只有靠演员的学,即学习掌握口技,用它来帮助丰富情节。
这一项也是相声演员不可缺少的技巧。
所谓学各种声音包括那些哪?我们常遇到的有汽车、火车、轮船、摩托的声音,猪、狗、牛、羊、鸡、鸭、猫以及各种鸟的鸣叫,刮风、下雨、打雷、电铃、电话、马达、劈柴、走路、打人、枪声、大炮、拉锯、倒水、哭声、笑声以及各种乐器的声音等等。
还有就是摹拟人物。
除了要掌握人物的语言特点外,还要摹拟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在摹拟人物时,主要是分清男女老少,象大姑娘,小伙子,老头,老太太,成人,小孩。
再细些要分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
再细些要能表演各种人物,如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以及五十岁的、六十岁的、七十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的语言动作特点,我们都要在表演上分得出来。
摹拟各种动作,还包括人物的特点,象走路、手势,其它象骑马、骑车、坐船、坐轿,古典戏曲动作、各种舞蹈动作等等。
如段子需要,还要学各种动物的动作,各种物体的姿态,样式。
要点到而已,叫人一看就很像。
这一点,也是相声演员要掌握的技巧之一。
如传统相声《黄鹤楼》、《汾河湾》,就要求演员掌握青衣、花脸、老生的表演,水袖、台步都要会。
《学四象》就要学会大姑娘、老太太、小伙子的神情,否则是表演不了这类段子的。
逗:是指演员组织和运用"包袱"的技巧。
"包袱"是相声取得艺术效果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手段,因而演员"逗功"的巧拙决定着一场相声演出的成败。
"包袱"是由语言、事件、情节的不协调而产生的,而构成"包袱"的手法又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演员熟悉各种类型"包袱"的特点,掌握不同"包袱"的构成规律,从而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有的相声演员靠挤眉弄眼,油腔滑调,一惊一乍,大哭大闹,或者用一些庸俗的表演和动作博取笑声,以为这就是"逗"得好,其实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