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期末考

文学概论期末考

《文学概论》模拟试卷
一、填空题(共20格,每格1分,共20分)
1.表现论认为文学是作家主观心灵的抒发和表现。

具体说,表现论内部又可分为____ ___和___ _________。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反映、掌握世界有、____________四种方式。

3.按照各门艺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可将艺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型。

4.语言艺术的间接性特点,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的教育作用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哲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严格地说,作家的生活积累应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8.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历史上对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情节、故事都是由事件构成的,但两者对事件的排列却有不同的法则:故事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排列,情节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排列。

11.英国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__有意味的形式_______________”观点,认为形式之中可以包含、积淀内容的意味。

二、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
1.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既能唤起人具体、生动的感知,又具有丰富意蕴的生活情景
2.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以生动的形象和高尚优美的情操,在给读者以精神愉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使读者获得认识上、道德上和审美上的有关教益。

古罗马的贺拉斯将文学的这一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概括为“寓教于乐”,中国古代的荀子则称为“美善相乐”,意思都是说,文学的各种社会作用都必须融化、渗透在审美享受之中。

3.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以及作家的虚构想象因素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世界,既反映出生活对象的内在本质,同时又渗透进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评价,成为客体对象与主体意识的有机统一体。

4.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指既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又是只有为这一人物所拥有而其他人物所无法重复的特殊性。

换种角度说,典型环境同样是具有广泛概括意义的大环境与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小环境的有机统一。

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请简述文学理论的普遍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文学理论所要揭示的是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的一般发展规律,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活动现象,而不只是中国的文学活动规律。

这说明,无论是中国的文学理论还是外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对象具有超国界的共同性。

但文学理论同时具有民族性,这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的共同性并不矛盾。

因为,文学活动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都是极为复杂的,因此要把握文学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去研究,而是恰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全面地揭示出文学活动的复杂本质和规律。

所以,在文学理论研究中,我们在遵循唯物史观总的研究原则的前提下,还需要积极调动和利用本民族的既有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从而与其他民族的研究视角相互补充,从不同的侧面共同揭示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

2.文学审美地反映生活,与科学的反映有什么区别?
文学审美地反映生活,与科学的反映具有三方面区别。

首先,与科学反映内容上的分门别类不同,审美反映则突出了人的整体性,即将各种社会现象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自己的反映和表现对象。

其次,在反映形式上,与科学反映侧重抽象的结论不同,文学是以具体、感性的生活形式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显示。

再次,在反映态度上,与科学反映要求排除主观感情不同,文学以浓厚的感情渗透进反映过程和反映结果之中,由此塑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以情动人正是文学审美性质的核心所在。

3.请简述文学作品的主题特点。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体现在艺术形象之中的,所以有其自己的特点,与一般理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很大差别。

一是,文学作品主题具有形象性,即是与形象集合在一起的,而不是抽象的观念。

二是,文学作品主题具有情感性,即是一种情理交融的“诗情观念”。

三是,文学作品主题具有意蕴的丰富性。

几乎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这一特点从读者角度看,就形成了阐释上的见仁见智的丰富性。

四、辨析题(共2题,每题8分,共16分)(先对以下说法作出判断,然后再简要说明理由)
1.文学的审美性质来自其反映美好的生活内容。


文学的审美性质来自其审美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文学的审美性质并不等于一定反映美的生活。

实际上,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品,如鲁迅、契诃夫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所反映的往往是丑的内容,但他们的作品仍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审美地反映生活的关键在于:一是作家需要以进步、健康的审美观来看待、评价生活,凡符合进步、健康的审美标准的生活,作家就给予肯定,反之即予以否定;二是作家
需要将反映的生活内容和审美评价熔铸在美的艺术形式之中。

这样,作家即使反映的是丑的生活,但只要渗透了作家进步、健康的审美评价并体现在美的艺术形式之中,文学作品就必然具有审美的性质
2.典型人物的个性并不等于人物的单一性格因素。


典型人物的个性不等于人物的单一性格因素,而是由人物多种性格因素的独特组合而成的。

世界上的性格因素有限,但性格因素的组合方式却是无限的,所以,典型的个性也是无限的。

正因为典型人物的个性是不同性格因素的独一无二的组合,所以典型人物的性格既具有鲜明性,同时更具有丰富性,是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物。

五、论述题(1题,14分)
从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和动物形象,并请举例说明。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个哲学人类学的核心问题,这是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其涵义是:人通过各种活动——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在自然界打上人的印记,从而在自然界的外物中显现出人的本质,使人得以从中直观自己。

从文学活动来看,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的主观情感化和主观情感的客体化(物化、外化),由此形成的艺术世界既不是纯粹的客观世界,也不是纯粹的主观世界,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即是一个主观化了的客观世界,又是一个客观化了的主观世界。

正因为文学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化的世界,所以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风景(如风景诗、风景画)和动物,其实最终都是反映人——人的感情、性格、意志、命运等。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或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等,所表现的即是人的感情、民族的性格等有关因素,而不是纯粹的景物和动物。

六、应用题(1题,10分)
请你谈谈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体会。

(不要面面俱到,要求集中抓住一个或两个问题,并结合文学作品展开分析。


1.情感表现论,本能表现
2.整体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艺术的掌握世界。

3.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的材料和手段
4.语言所塑造的形象不是直接可感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这就为读者运用自己的联想、经验,积极进行文学欣赏,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语言所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不懂语言就无法欣赏文学
5.教育内容的全面丰富性,教育形式上的潜移默化性
6.观察、感知世界的原则和方法上,文学可以从哲学中直接吸收思想养分,文学上的创作方法需要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7.外在生活经历,内在生活体验
8.改造和融合不同表象的作用,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

9.神赐迷狂说,下意识说
10.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