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 2、消化不良症状:为首发症状时,常被忽视。 • 3、乏力、消瘦、全身衰竭,晚期病人可呈恶 • 液质。 • 4、发热:一般为低热,多为持续性午后低热, • 除感染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癌性发热,与 • 肿瘤代谢旺盛,肿瘤坏死产物吸收有关。
• 5、转移灶症状:肿瘤转移之处可出现相应的 • 症状,有时可成为本病的首发症状,故应 • 引起注意。
• 影象学显示液性暗区,经皮肝穿刺对鉴别诊 • 断及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五)其他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影象学检 • 查为主,如诊断困难往往需剖腹探查。
【治疗 Treatment】
• (一)手术治疗

是目前PHC根治的最好方法,凡有手术指
征者均应不失时机地争取手术切除,手术适应

较现有AFP的异种多克隆抗体更敏感、特
异性更强;近年来已用此开展大量的动物实验
研究(如核素扫描和导向治疗),目前正逐步
向临床过渡。
• (二)血清酶学检查
• 1、数十种血清酶检测用于肝癌的诊断,对肝 • 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2、比较成熟的、可与AFP互补的有GGT-Ⅱ;
• 3、在诊断困难时可选用2~3项联合检测,有 • 望提高肝癌的检出率。
• (二)体征
• 1、进行性肝肿大:是最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 • 体征,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可 • 触及结节或巨块,边沿不整齐,常有不同 • 程度的压痛。 • 2、肝硬化征象:多见于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 • 患者,可有脾肿大、顽固性腹水等。
• 3、黄疸:一般为晚期患者的常见体征,可发 • 生肝细胞性黄疸、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成,一般直径不超过5cm ,多位于肝右

叶,常伴有肝硬化。
• (3)弥漫型:为米粒状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

组成,分布于全肝,肉眼不易与肝硬化

区别,肝肿大不明显甚至缩小,患者常

因肝功能衰竭死亡,此型最少见。
• (4)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crn的癌结节或

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

小肝癌。
• 2、病理细胞学分型
• (1)肝细胞型:此型占肝癌的90%,癌细胞由肝

细胞发展而来;
• (2)胆管细胞型:此型较少见,由胆管细胞发展

而来;
• (3)混合型:此型更为少见,为上述两型同时存

在或呈过渡形态,既不象肝细胞,又不象胆

管细胞。
• (二)转移途径(重点内容)
• 1、血行转移: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最常见, • 为肿瘤侵犯肝内门静脉分支形成瘤栓,脱落 • 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如门静脉干支 • 癌栓形成可导致门脉高压。血行肝外转移最 • 常见的部位是肺,其次是肾上腺、骨、肾、 • 脑等部位。
• 原发性肝癌早期起病隐匿,缺乏典型症状,中 晚期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
• (一)主要症状
• 1、肝区疼痛:最为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 胀痛或钝痛,为迅速增长的肿瘤细胞使肝包膜 牵拉所致。如肿瘤细胞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 或轻微疼痛,如侵犯膈肌可出现右肩和右背放 射性疼痛,向后生长可出现腰痛,当出现剧烈 而突发性疼痛或伴有腹膜刺激征时,应警惕癌 结节破裂出血的可能。半数患者有肝区痛。
【临床分型、分期】
• 三型:
• 单纯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肝硬化表 • 现者; • 硬化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明显肝硬化表 • 现者; • 炎症型:病情发展迅速,并有持续性癌性发 • 热或ALT升高一倍以上者。
• 三期:
• 1期:无明确肝癌症状与体征者,又称亚临床

型肝癌;
• 2期:介与1期与3期之间;
减除,使图像对比度增强,可清楚显示
直径1.5crn的小肝癌。
• (六)MRI

能清楚显示癌内结构特征,对显示子瘤

和癌栓有价值。
• (七)肝穿刺活检

目前多在影象引导下进行,从而减少了

盲目性。但是该检查属创伤性检查,存

在一定的危险性。
• (八)剖腹探查
• 在疑为肝癌的病例,经检查仍不能证 实或否定,如患者情况许可,应进行剖 腹探查。
• 黄曲霉毒素B1被视为强烈的致癌物质 • 1、流行病学发现在粮油、食品受B1黄曲霉毒 • 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高; • 2、动物实验发现黄曲霉毒素可使多种动物急 • 性和慢性中毒。
• (四)饮用水污染

目前研究提出饮用水是独立于肝炎病毒感
染和黄曲霉素等以外的肝癌危险因素,其有机
致癌物质(如六氯苯、苯并芘等)污染与发病
• 3期:有黄疸、腹水、远处转移或恶液质之一

者。
【并发症 Complication】• (一Leabharlann 肝性脑病:约10%的患者因此死亡。
• (二)上消化道大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

15%;
• (三)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约10%肝癌患者因

癌结节破裂出血致死。肿瘤增大、坏死

或液化时可自发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
• 2、普查措施: • 对高危人群每半年普查一次,有研究报告显示生长 • 最快者从1cm进展到5cm需4~6个月; • 对高危人群AFP低浓度阳性者(50~200g/L)应 • 每半月复查一次,动态观察直至排除或明确诊断; • 有部分小肝癌AFP可阴性,故最好B超与AFP同步 • 筛选检查。
• (二)早期诊断
瘤如胃癌、肝炎、肝硬化。
• 2、AFP在慢性肝病中的变化 • 约20~45%慢性肝病(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
化)中AFP呈低浓度阳性,一般波动在25~200g • /L,一般与ALT及病情呈同步关系,如AFP呈低浓
度阳性(50~200g/L)持续大于2个月,ALT正 常,应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
• 3、AFP异质体
• (三)超声显影

可显示直径>2cm的肿瘤。
• (四)CT

意义同上,如结合肝动脉造影可发现直
径 < 1.0cm的肿瘤,是目前诊断小肝癌或微小肝
癌的最佳方法。
• (五)血管造影 意义同上。
• 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

是近年用于临床的血管造影新方法。
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一系列图像数据处
理,将影响清晰度的脊柱、肋骨等阴影
【定义 Definition】
• 原发性肝癌 •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PHC • 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
性肿瘤。
• 肝细胞—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 肝内胆管细胞—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
L)。

临床意义:一是可作为良恶性肝病的鉴别
指标之一,肝癌患者LCA结合型明显高于良性
肝病,肝癌血清中LCA结合型比值高于25%,
而在良性肝病中,结合型比值小于25%;二是
对小肝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因为AFP异质体
对肝癌的诊断不受AFP的浓度、肿瘤的大小和
病期早晚的影响。
• 4、AFP单克隆抗体
• 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证实就是直接病因。 依据如下:
• 1、流行病学结果提示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
• 的发病率在世界的地理分布相一致;原发性
• 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高发区人群
• HBsAg阳性率高于低发区;
• 2、组织学显示肝癌细胞中有HBsAg存在; • 3、分子生物学证实乙肝病毒的DNA序列可整 • 和到宿主肝细胞的DNA中。

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生殖腺胚胎瘤和
良性肝病等均可合成AFP,但是AFP在糖链上的
结构有所差异,在糖基化过程中表现与植物凝集
素如扁豆凝集素(LCA)和刀豆凝集素(ConA) 反应时呈现不同的亲和性,从而分出不同的异质
体。应用亲和层析和电泳技术可将AFP分为LCA 结合型(AFP-R-L)和LCA非结合型(AFP-N-
• (二)肝硬化
• 我国肝癌与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有关 • 欧美国家肝癌与酒精性肝硬化有关

一般认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胆汁性和淤
血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无关。
• 依据:
• 1、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
• 2、病理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肝炎后的大
• 结节性肝硬化。
• (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
【诊断 Diagnosis】
• (一)早期发现
• 定义:肿瘤生长至3~4cm前即被发现 ,发现

肝癌于亚临床阶段;
• 意义:早期诊断和根治手术实施的重要环节;
• 手段:AFP和B型超声检查;
• 方法:高危人群的普查。
• 1、高危人群 • 是指年龄>40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有5年以上肝炎病史或乙肝血清抗原标记 • 阳性者; • 有5~8年以上酗酒史并有慢性肝病临床表 • 现者; • 已确诊的肝硬化患者。
• 1、定性检查
• (1)AFP定量检查

AFP在200g/L以上中等水平持续8周,并
• 排除假阳性情况;按此标准小肝癌占42.8%。
• (2)其他:目前比较成熟的、可与AFP互补的
• 有GGT-2等
• 2、定位诊断:首选B超或CT检查,肝动脉造影。
• (三)诊断标准(1990)
• 1、若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免疫法阳性或放射免 • 疫法500g/L,持续4周;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 • 病、生殖性胚胎源性肿瘤、转移性肝癌者。 • 2、影象学检查肝内有明确的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能除 • 外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原发性肝癌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消化内科 李宜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