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群体行为分析教学讲义

第七章群体行为分析教学讲义

(一)群体思维
--指这样一些情况,在这些情况 下,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 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 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1、表现:P241
(二)群体转移
--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 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 最初的观点和立场,在某些情况下 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 移。
(六)按群体人员的构成分:
1、同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 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的相同或接近。
2、异质结构群体。指群体成员在年龄、知 识、能力、专业与个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
前者适合复杂性、长期性、创造性的群体;
后者适合简单性、相似性、临时性的群体。
(七)按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划分:
1、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指为研究和分析 某一特定人群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群体。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 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 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 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管理人员应该注意群体的规范是否与组 织目标一致,因为规范对成员行为有着 强大的影响力。
(二)规范的形成
1、规章制度 2、领导者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 明确规定 3、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4、私人友谊 5、过去历史中的保留行为
高工 作 绩
低效
第一次会议
阶段2
结束
阶段1
飞跃
A
(A+B)/2
B
第二节 群体动力理论
一、群体动力的概念
群体动力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首先提出 的,他运用物理学中“场”理论,分析 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公式:B(群体行为)=f(P,E)
群体动力理论涉及到群体活动的基本规律、 规范的形式以及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 是群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降低凝聚力的因素及其结果
降低凝聚力 的因素
高差异的群体组成 不成熟的群体发展阶段 相对大的群体规模 物理上的分散 群体的失败
低凝聚力的 结果
目标达成困难 增加了群体解散的可 能 成员间更少的交流 个人主义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 为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的卡片 式实验,如图:
x
ABC
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 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 众行为。
(二)从众行为的不同表现
1、表面从众,内心接纳。“表里如一”、 “口服心服”。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表里不一”、 “口服心不服”。 3、表面不从,内心接纳。 4、表面不从,内心拒绝。“表里如一”、 “口不服心也不服”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评价准则的功能 3、对成员的约束功能 4、行为矫正功能
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通过教育和引 导,使工作群体形成积极的群体规范, 克服消极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没有 绝对的好坏之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 在于其效率。
三、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P204
(一)从众的概念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 向。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 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一 种心理紧张,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这 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 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人在群体 中的这种要求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一致的 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或倾向。
第七章 群体行为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及其分类、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规范及其形成、功能、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影响群 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群体决策 的利与弊、群体决策技术
重点:群体的分类、五阶段发展模型、群体规范
的功能、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 因素、群体决策技术
2、震荡阶段(storming)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 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是对群体加给 他们的规范,仍然予以抵制。而且, 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 执。这个阶段结束时群体的领导层次 就相对明确了。
3、规范化阶段(norming)
--在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 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 的凝聚力,并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 和友谊关系,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 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在群体内的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 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 引力。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领导方式 2、成员的同质性 3、外部的威胁程度 4、规模与地位,加入群体的难度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6、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 7、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
社会懒惰现象

每 人 努 力 程 度
低 一人单干
小群体
大群体
活动方式
2、如何减少社会懒惰行为
1)关注工作任务中有趣和有意义的方面,来 增加小组成员的工作参与程度
2)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个人的贡献是可鉴别 和有意义的
3)告诉小组成员他们不应该容忍那种不充分 的努力和工作
4)告诉小组成员应该使自己的工作表现受到 评价
三、群体决策技术
(一)脑力激荡法
--也叫头脑风暴法,即利用产生观 念的过程,创造一种进行决策的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成员只管畅所欲 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 这是创造观念的一种程序。
(二)命名小组技术
--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 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优点:允许群体成员正式地聚在一 起,又不像互动群体那样限制个体 地思维。
三、群体的分类
(一)按群体的构成原则分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 分配及行为分工清晰、成员地位及角 色明确、群体规范相对完善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共同利益 基础上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群体。
(二)按群体性质划分
1、命令型群体--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 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为完成某相工作任务而在 一起工作 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 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3、利益型群体--基于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 而形成 4、友谊型群体--基于成员共同特点形成
5)确保小组成员获得的部分奖励是根据他们 自己的表现给予的
(三)社会助长/抑制作用的启示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根 据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个体对工 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场地的可 能条件,妥善地安排群体或个体工 作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减 少社会抑制作用。
五、群体内凝力(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 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
难点:群体的分类、群体发展的阶段 基本概念:群体、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社会助
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群体凝聚力、人际关系
本章内容与结构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群体动力理论 第三节 群体决策
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与分类
一、什么是群体
指组织中由两人以上组成、为了达到共同 的目标相互作用、并相互依赖而形成的集 体。 群体的特征: –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相互作用; –共同目标。
3、集体群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成员之间 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其存在具有更广泛的社会 价值。
(五)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
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
A
会促

发 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社


群体与个人联 系程度

会阻
发 展




B
(1)先进集体型 (2)一般集体型 (3)中间型 (4)一般反社会团 伙型 (5)黑社会团伙型
(三)按规模大小分:大、中、小群体。
组织行为学研究侧重于小群体,一般认为5—7人 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
(四)按发展水平分:
1、松散群体──群体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 在空间和时间的结合,此种群体目标、结构和领 导都不十分明确。
2、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中级阶段。群体成员 有共同的目的,约束与抵制共存,但这种活动只 具有个人意义。
(三)德尔斐技术
--与命名小组技术相似,只是从 来不让群体成员面对面地聚在一起。 优点:能保证群体成员免于他人地 不利影响。 不足:占用大量时间
(四)电子会议
优点:匿名、可靠、迅速。
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
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 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智力因素--智力越低越易从众; 2)情绪的稳定性--情绪不稳定要么极 易从众;要么极端地拒绝从众; 3)自信心--自信心差的人易从众; 4)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受暗示性强 的人易从众;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易从众
2、环境因素
1)群体的气氛--鼓励群体行为一致性的 群体易从众 2)群体的竞争性--内部竞争程度越低越 易从众 3)群体凝聚力--凝聚力越高越易从众 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共同性越多越易 从众 5)群体目标--目标越一致越易从众 6)群体的规模
2、决定社会助长作用的因素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2)个体对工作的熟练程度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二)社会抑制(惰化)作用
--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而受到减弱。
1、出现原因:
1)付出的相等性(“别人都游手好闲,为什么我不 能呢”); 2)个人责任心的丧失(“在这个大集体中,没有人 会注意到我”); 3)奖励分享所导致的付出减少(“所有的人都得到 相同的报酬,为什么我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呢?”); 4)大的群体中管理协调的复杂性; 5)工作并不重要、令人厌倦或太简单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