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 如何更好呈现这档节目 总结
主讲人:尚文轩
学 号:
14040416
第四部分
节目不足&如何更好呈现这档节目&总结一、问题分析
我国科教类电视节目制作兴起较晚,因此与国外同类型节目相比,在其水平上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客观因素:由于科学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水平以及媒介体制等因素,使其表现形式单一,相对刻板,严谨,
创意性不足,再者据悉,节目制作经费支持力度
不够大。
主观因素:存在问题的根本因素
二、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故事内容:真实与玄虚之间界限模糊
科学如同新闻一样追求真实,只不过它体现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作为一种故事化叙事手法,不排除要将真实的讲述和手法的虚构一同融于故事形态,但是由于对故事内容一波三折的标准要求,使得许多问题的设置存在故弄玄虚之嫌。
《走近科学》作为我国科教电视栏目中最早成功实现故事化叙事手法的典型,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好评,但是在众多节目中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许多节目成为荒诞的猎奇的悬疑片。
这种现象的节目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表现为故事的结论是富有科学性的,但是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为了保持受众的观看兴趣,编导们难免会人为
设置悬疑,而这些悬疑当中有些知识点并不明确给观众模棱两可、牵强附会的感觉。
针对这个问题网上甚至出现了“走近科学体:故弄玄虚卖关子”这样一种语体。
第二种是故事本身过程曲折有意义,各种猜测也富有科学性,但是当最终结论简单幼稚,往往使得观众有被忽悠之嫌。
这样的类型都出现在一些神秘事件的题材中,如不明飞行物、水怪等,可能会被做各种引人入胜的猜测,而往往结果不过是一个孔明灯或一只乌龟、水獭之类的结论。
比如2007年的一期《吐血奇人》,片中介绍了当事人能随意控制身体里血液的走向,谈笑风生间能随时口吐鲜血,身体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嘴接触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能吸出一大口鲜血。
针对这种"吸血鬼般"的特异功能,节目请来医生对当事人进行内脏、鼻咽等全方位检查,在做出种种疾病症状推测但都一一排除之后,医生偶然发现答案只是当事人牙龈发炎出血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吸血特异功能。
当然《走近科学》的栏目本身就是强调用一种通俗的方式去普及科学,他是一个普及型的栏目而非学术性栏目,虽然故事化叙事方式吸引的受众也多是教育水平不高的普通大众而非精英们,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走近科学》在真实和虚构之间的不够平衡,这都可能妨碍到科学和节目本身的客观性,并影响观众对科学和故事的正确理解。
(二)叙事情节:单一、“类型化”叙事泛滥
《走近科学》是一档大型的日播节目,节目播出至今依然保持极高的收视,得益于其故事化的叙事模式,但这也使得节目陷入了类型化和程式化的弊端。
自从改版过后该栏目基本一直延续这种模式化的叙事方式来构建故事。
栏目有自己习惯性的一套编码方式,而有些编导们也是在制作节目中将这套约定俗成的编码方式拿来,缺少创新。
比如在选择节目内容上只看故事是否是好故事,怎么讲好故事,在情节设置中往往只注重曲折性和看点,把探索科学的实质放在了最后。
经常看该节目的人不难发现他的通常叙事情节为,节目开头一段资料引出故事,随后进入演播室由主持人为大家讲述故事,交代故事背景当事人,随后剧情围绕一个个悬念和冲突展开;最后经由专家证实谜底揭晓。
“期望式的悬念”太多,“突发式的悬念”太少,让大家开头就能基本预见故事的发展过程及结局。
反而“悬”不够到位。
单一叙事模式,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致富系列题材的节目,基本遵循以下思路:介绍此种生物,奇特之处————讲述养殖过程,出现困难风险————克服风险————二次风险、波折————寻找原因(请教专家)————最终解决,丰收致富。
最后主持人强调科学致富,主题得以升华。
因此在节目中最好做的便是致富类的节目,甚至连起的题目都趋于雷同,多带
几个“财”字,如《百足招财虫》、《会叫的招财虫》、《怪鱼跳来财》、《怪猪怪财》、《蟑螂爬出意外财》、《小鸡蛋大财富》、《小香猪大财富》等等可谓几乎写遍天下一切可能考养殖生财的物种。
(三)表现形式:强调电视特征,忽略人文科学精神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科教类电视节目区别于综艺节目的最大看点不仅仅表现在题材上,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更要传递一种科学人文精神。
该栏目题材选择几乎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在UFO事件、秘境探索方面,如有名的麦田怪圈、神农架野人等,观众通过这样的节目了解了事实真相,解除了心中疑惑,但这些不足以代表科学本身,越来越多的探秘揭露反而掩盖了科学本身该有的科学精神。
电视是一个以图像取胜的媒介,它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的缺少内容上的深刻性。
当代社会大众媒介也承担着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责任,该节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为了迎合电视媒介的表现特征,在节目形态、叙事方式的创新上可谓下足功夫,但是未能把握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一种对精神的引导和批判。
在走进科学中不难发现大量的科学知识点的传播基本停留在自然科学的认识体系,而忽略了科学那与生产和发展的人文学科背景以及在科学中体现的人的精神和价值,对
于节目内容从本质上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仅会导致观众片面的理解科学,而且对栏目本身的发展起到不利的影响。
例如节目中对众多科学家的采访,只是做了一个取证、求证事实的手段,并没有针对专家或科学家的精神加以点缀。
三、如何做好这档节目
(一)严格内容选择,拓展选题思路
《走近科学》栏目的故事题材基本包含自然科学、动物百科、人体探秘、军事探秘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旨在通过多种故事题材的选择给观众以全面正确的科学知识介绍。
但《走近科学》在成功实现多题材话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内容选择的不均衡性,如涉及农业环保、人体健康、生活百科方面的知识有点少,存在太多猎奇性、玄虚性节目,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谨慎,注意深刻性与大众性的有效结合,以确保观众能够全面的理解科学。
将选题策略加以修改,有深度、有真度、有新度、有懂度。
(附自己设计选题策略表)
(二)清晰节目定位,稳定受众
与《走近科学》比较有接近性的节目主要有《探索发现》、《科技之光》、《讲述》、《我爱发明》等,这几个节目不管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叙述的手法上都与《走近科学》存在重叠之处。
《走近科学》的节目受众定位在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收视人群,因此这种通俗易懂的讲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而我国科教栏目目前更要学习这种大众化的制作理念,在清晰节目定位,稳定普通受众的基础上,还应该抓住我国的年轻群体这一潜在的受众群。
在年轻人中推广科教不只是节目的需要,也是我国进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必然走向。
(三)科教真实性和故事叙事化的平衡
只有相互平衡才能即达到节目播出的目的,探寻科学魅力,又能够确保收视长虹。
(四)加入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追求
以人为本,把握实质与精神
(五)让节目更具有亲切感
观众的参与度低,节目的着力点停留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授上,提高互动性,参与度。
四、总结
总之,电视科普节目一定要避免娱乐化手段的过度泛滥运用,避免科学知识的情绪化传播及其传播效果的消解作用,保持电视科普节目的“科学品质”,更要避免电视科普节目滑向“伪科学”的传播深渊。
但目前来看,电视科普节目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始终牢牢把握科学信息传播的核心的同时,力求有效传播,克服片面迎合受众的倾向,追求电视科普节目“明”、“好”、“乐”的真科学境界。
共同期待将《走近科学》转变为《走进科学》,让大家真实、明了的认识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
带着成长的情怀,用每个媒体人的责任心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