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rchivetemp《甘肃地理》 第七课

.archivetemp《甘肃地理》 第七课


甘肃地理
人口和民族
第5 页
民族
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内现有55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43%。人口较多、世居甘肃 的少数民族有10个,分别是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土族、满族。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甘肃省设立了2个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张 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东乡族 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此外,还设立了36个民族乡。
20世纪80年代,“南木特”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 再生,得以大力发展。演出单位也由拉卜楞寺的一个演出队发 展到几十个专业及业余演出队,几乎遍布甘南草原,流传到青 海、四川。为了保护甘南藏戏,该戏种已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甘肃地理
第9 页
民俗风情
兰州太平鼓
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丝 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这时的鼓除了用于战争鼓舞士气外, 大多用以祭祀、舞蹈、音乐。
敦煌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 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 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 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 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20 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衍 生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 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 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 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甘肃地理
第 14 页
文化旅游
汉族民间有此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令徐达等将西征,在收 复了庆阳和临洮后一举将兰州城攻下。唯有黄河北王保保率领元军 坚守,久攻不下。时逢元宵佳节,徐达设计,命将士装扮成社火队 入城,将兵器藏于鼓中混入城中。随着一声炮响,城内外将士里应 外合击败元军,收复城池。为了庆祝胜利,愿天下太平,即取此鼓 名为太平鼓。由于此事发生在春节期间,太平鼓就成了春节社火表 演中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进而成为了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 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天水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 “三皇”之首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门及时采 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天水伏羲庙的主要建筑、塑像和其他文物 基本保存完好,对于研究我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 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甘肃地理
第 13 页
文化旅游
甘肃地理
第6 页
民俗风情
庆阳剪纸
庆阳庆阳的乡间,会发现基本每户人家的门窗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
“铰花”几乎是庆阳女人的标志,庆阳剪纸俨然成为了一个瑰丽 的艺术宝藏。早在1930年,有位叫胡仙川的女子创剪的《五福捧寿 图》就曾在《波兰画报》上发表,这是庆阳剪纸首次走出国门,让世 界都为中国这种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而惊叹。
甘肃地理
宗教信仰
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也是全国宗教工作重点省 份之一。全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5种宗教, 信奉这5种宗教的信徒遍布全省各地。
甘肃省的汉传佛教有2 000多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有1 200多 年的历史,道教有1 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已有1 300多年的历 史,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的时间还不到200年。
天水古民居
2005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纽约公布了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 险的文化遗址,中国有六处遗址榜上有名,天水的古民居建筑就名列其中。
天水民居继承了秦、汉、唐、宋建筑的优良传统,朴素典雅,古风犹存。 在院落布局方面,天水民居以北方常见的四合院为主,同时又融进了南方民 居常见的小天井,并对其进行组合和变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样式,极具民 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房屋种类上,既有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瓦房,也有 许多不同风格的木楼。在“大屋顶”的设计上,除了因为雨多,没有采用西 北地区常见的平顶外,硬山顶式、悬山顶式和歇山顶式一应俱全。在院内绿 化方面,天水民居多选用竹子、腊梅、银杏等南方植物,与院外高大的古槐 形成鲜明对比。在木雕方面,既有线条粗犷流畅的大型木雕,又有精雕细刻 的微型作品。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蚂蚱和八卦图外,还有常见的云纹、博古 纹等,花色繁多,工艺精湛。
甘肃地理
第 10 页
文化旅游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 415尊,是 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61年,莫高窟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的遗存仅有2个,敦 煌莫高窟便是其中之一。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千米处的山崖中,因其形状似农 家麦垛,故名麦积山。它汇集了自十六国后秦至北魏、西魏、北周、隋、 唐、宋、元、明、清1 600余年的佛教艺术,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 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 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4类。
庆阳剪纸种类繁多,因用途不同而内容各异。这些剪纸大都有底 样,是从祖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细心的妇女把底样夹在杂志书 籍中,视为传家宝。
甘肃地理
第7 页
民俗风情
临夏“花儿”会
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 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 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多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甘肃地理
第 15 页
谢谢观看
甘肃地理
第 11 页
文化旅游
嘉峪关
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 600千米,占全国现存总量 的60%以上。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 中最雄险的一座,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关 隘之一,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名“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矗立在嘉峪关市西南的戈壁滩上,历经600多年的风 吹雨打,依然完好如初。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 最初建成时,不过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之后经过168年的不断 完善,成为了大明帝国在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坚固堡垒。
第1 页
正文 . 第一节 简笔画
第2 页
人 文 地 理 篇
TRANSITION PAGE
过渡页 3
第七课 文化地理
• 人口和民族 • 宗教信仰 • 民俗风情 • 文化旅游
人口和民族
第4 页
人口
截至2014年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 591万人,城镇人口为1 080万人,乡村人口为1 511万人。与我国 东部地区相比,甘肃省地广人稀,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黄河以东地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3,居住了80%的人口。
甘肃地理
第8 页
民俗风情
甘南藏戏
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 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诞生于甘 南藏族自治州,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
每逢正月法会等重大宗教、民族节日,甘南的著名寺庙等 地都会有充满神秘色彩、风情浓郁的藏戏演出。藏戏兼容民族 歌舞和民间说唱两种艺术风格,是西北非常流行的戏曲形式。
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 动、形象,结构严谨。演唱也比较自由,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 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曲谱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的也不下40余种。
临夏“花儿”大致有“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种, 都用临夏方言传唱,曲调随歌词而变,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歌词的曲调 起伏、强弱变化很大,还常加滑音、倚音、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有 高亢、悠长、清脆、热情奔放的特色。
嘉峪关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峡等。
甘肃地理
第 12 页
文化旅游
伏羲庙
伏羲庙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 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1963年被甘肃 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