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临清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是重要的“王畿之地”,战国时期是重要的齐赵边城,至元明清时期,临清市依运河而兴起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运河名城,铸就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富庶,也创造了绚丽的运河文化。

作为“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临清市一直致力于运河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尤其是在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市更是掀起了保护、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热潮。

临清市古城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临清历史和运河文化的精髓,07年以来,临清市新华社区和大辛庄社区群众自发组织了临清古城胡同游活动,通过游览临清胡同,深入了解临清明清时期辉煌的历史,体会了运河文化的深邃,更加热爱家乡,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家乡的美丽富强而努力的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古城胡同游”活动,了解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的目的有:1.了解临清历史文化。

(1)了解临清昔日的辉煌;(2)激励自己为家乡更加美好而奋斗的责任感。

2. 加深对临清运河文化的认识,从自身做起宣传保护运河文化。

3.对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方法有:1.查阅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书籍和网络两种方式;2.制作调查问卷,发放并整理调查问卷;3.实地参观临清胡同(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感受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

活动安排:1. 2013年 11月12日,查阅文献资料,通过书面材料了解运河文化;2. 2013年11月13日,设计调查问卷并印制50份以发放调查;3. 2013年11月14日,参加临清胡同游活动,并发放调查问卷;4. 2013年11月15日,整理调查问卷,并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过程(一)研究步骤1.查阅《临清史志》,并通过网络查阅到临清历史及临清胡同资料,初步了解临清胡同的历史变迁、运河文化的兴起及繁荣历史。

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方法,并制作了调查问卷。

3.11月14日早上参加了临清市运河保护组织团体组织的临清古城胡同游活动,游览了临清的古街、古巷,并认真听取了临清中洲古城区的街巷胡同的来历、鳌头矶名称的由来、临清钞关的来历及历史地位及临清故事等有关内容的讲解。

4.胡同游结束后,请朋友及亲友帮助,向参加胡同游活动的群众随机发放了50份问卷,全部回收并进行了整理分析,进而完成了研究报告的撰写。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过程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被调查人对临清胡同的认识;第三,被调查人对保护临清胡同的建议。

2.关于被调查者对临清胡同的认识的分析3.关于被调查者对保护临清胡同建议的分析总结报告:(一) 历史变迁1、临清古街巷历史简介临清曾有古街巷200多条,现存170多条,临清的古街巷能充分解释临清的运河文化,是运河文化的璀璨明珠。

临清的古街巷多于临清特产、特色商业、国家机构、历史名人、民间传说有关,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临清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等古街巷,这些古街巷坐落在运河沿岸,曾为古临清城的商业中心。

(1)以商业闻名的街巷-白布巷白布巷西傍京杭大运河,街道南北向,长约300米,形成于明宣德年间。

白布巷又以“浮桥口”为界,分为南段“大白布巷”、北段“小白布巷”。

明成化元年,有王姓商人,在白布巷始建手工操作的土布作坊,时有织机30余张。

《临清直隶州志》记载,成化二年苏州会馆、南翔会馆、信义会馆联合成立“左元号”白布收庄,此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白布巷”。

明万历年间,随着漕运的兴起,临清纺织手工业发展迅速,临清白布巷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成为白布集散地而日趋繁荣。

至清末,白布巷仍有白布行交易。

(2)与风俗有关的街巷-箍桶巷临清箍桶巷,街道东西巷,长170余米,西通白布巷,东通粜米巷、琵琶巷、公馆街,形成于明永乐年间。

箍桶巷的形成与地方风俗密切相关。

永乐三年,会通河建成,大运河南北畅通,临清位居南北要冲。

临清成了当时全国有名的商业大都市,天南地北的商人落户临清,也带来了各自家乡的不同风俗。

临清有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明灯”之说,子孙马子即是江浙一带的“马桶”,到现在临清还流行着女方出嫁时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习俗,这就是由马桶演变来的。

随着马桶供销市场的旺盛,专做马桶的手工业者应运而生。

至明宣德年间,箍桶木器作坊已有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这条街巷变约定俗成的被称为“箍桶巷”。

(3)与历史名人有关的街巷-帅府街临清帅府街,街道东西巷,西临京杭运河,北连牛市口,因明代徐达元帅府而得名。

《明史》记载“徐达,字天德。

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师次临清,顾时浚河通舟师,遂引而北。

”“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明代开国之初,徐达奉高祖之命,领军北取中原,因徐达是明教徒,属伊斯兰教派,故驻军临清城西北一带,他的帅府安扎在临清牛市口北,频临运河。

徐达治军有方,其军队纪律严明,因此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他离开临清北去以后,百姓一直很怀念他,于是把他驻扎过的地方成为“帅府街”。

(4)因国家机构得名的街巷-钱局街临清钱局街,街道南北向,在临清罗城、东水门附近,因大清铸钱局“宝临局”坐落于此而得名。

《民国临清县志》记载,临清铸钱局“有炉30余座。

明设属工部,清属仓部,每年领银八万两,买铜铸钱。

”铸钱局坐西朝东,独立式院墙,中央高台,高台之上为房屋建筑物,建筑物与院墙形成环形走到,其中铸钱局大门匾额“宝临局”为康熙墨宝。

“宝临局”是大清入关后,设立最早的铸钱局之一,临清铸钱局“宝临局”在乾隆中期基本停止铸钱。

2、临清运河文化历史渊源临清,因傍临“清河”而得名,清河即现在的卫运河。

古清河流经古卫国地,又称卫河或卫水。

卫水流域的临清在商代是王畿之地,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至隋、元时期,临清位于隋、元两大新旧运河的交汇点,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

公元608年,大运河经由洛阳经临清至天津直抵涿郡(北京),名永济渠。

元朝又开通了从济宁至临清的会通河,从此,开启了南北漕运的繁盛时代。

临清成为了南北水运的枢纽、京津门户和著名的运河名城。

在鼎盛时期,临清城及码头舟舶星聚、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明实录》、《临清州治记》等古籍中多有记载临清当时的繁华与兴盛。

在繁盛的经济下,临清古街巷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诠释着临清昔日的辉煌与繁荣。

(二)弘扬与保护运河文化的必要性1. 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在运河文化申遗的大背景下,临清市作为山东的运河历史名城,必须加大弘扬和保护运河文化的力度。

目前,临清市区尚存有一百多条古街巷,这些古街巷是展示历史名城临清的最好的历史佐证,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临清人民提升家乡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需要。

随着人民物质物化水平的提高,临清人民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提高。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临清人民对家乡历史和运河文化了解甚少,迫切需要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通过运河文化的弘扬和宣传,不仅可以起到普及历史文化的作用,更是可以使临清人民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激发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3.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的需要。

弘扬和保护运河文化,构建临清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业,不仅仅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可以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通过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使更多的目光关注临清辉煌的历史,促进完整的民俗文化旅游体系的构建,带动临清经济的发展。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运河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使临清市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运河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城市化进程对运河文化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已经有几十条古街巷被拆迁,应该将特色古街巷的保护工作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通过合理的评估和开发,寻求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和谐共存的开发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好运河文化的遗迹遗址。

2. 目前运河文化缺乏合理、系统、有效的保护。

现存的古街古巷,多呈现出年久失修的情况,居民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拆除或重建古建筑,进而影响到古街巷的整体文化价值。

建议应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老街巷的研究和保护,同时应对古街巷的保护予以财政补贴,对具有文化价值的民居及历史遗址进行修葺和保护,最大程度的保存老街巷的历史文化价值。

3. 临清市璀璨的运河文化并未得到合理的宣传利用,大量珍贵的古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应该通过对临清现存的运河文化遗址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大力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业,一方面带动临清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弘扬和保护了临清市悠久的运河文化。

4. 临清人民对运河文化缺乏认识。

临清人民虽然生活在临清市却不了解临清的历史文化及运河文明,应在中小学中普及教育,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加强临清运河文化知识的宣传,使临清人民热爱家乡,从点滴做起自觉保护临清运河文化,为临清市成为现代运河文化名城做贡献,推动临清运河文化走出山东,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小结本报告简要介绍临清主要古街巷的来源、运河文化的渊源,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调查结果提出了目前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希望通过本报告使临清人民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可爱的家乡临清,为临清再次走向繁荣富强贡献微薄的力量。

在同学朋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对临清历史和运河文化的调研,查阅资料的过程虽然繁琐而枯燥,但是却收获颇多,尤其是两个小时的临清胡同游,使我穿越般的体会到临清历史的绚烂与辉煌,我为自己家乡的悠久和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面对运河文化常识未得到广泛普及的现状,我也感到沉痛,作为临清建设的生力军,我认识到宣传和保护临清运河文化的任重而道远,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使我的家乡变得更加可爱、富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