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唐代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隋代文学家主要有两部分组成:1、北齐、北周旧臣(北朝诗风的代表):薛道衡、卢思道、杨素。

2、梁陈入隋的文人(将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第二节初唐诗坛一、宫廷诗方面1、宫廷诗的继承者虞世南2、“绮错婉媚”的上官体上官仪,在理论上提出所谓“六对”,对律诗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3、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佼佼者,杜审言二、王绩《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得相当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表现出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

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别诗。

作者在离情别意中,表现出一种豪迈的襟怀,雄阔的气象。

《滕王阁诗》咏史诗。

表现了诗人极端的惆怅。

《滕王阁序》,骈文名篇。

骆宾王:《咏鹅》《在狱咏蝉》,咏物诗。

杨炯:《从军行》杜甫对他们评价:《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沈、宋宫廷诗人。

律诗到他们手里得到奠定,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

宋之问:《度汉江》《题大庾岭北驿》沈佺期:《独不见》《杂诗》五、刘希夷、张若虚宫廷诗人,宫廷诗的自赎者。

张若虚和刘希夷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此诗触景生情,以落花起兴,在深微的叹息声中,有一种朦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由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的领悟,诗人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骗横绝,竟成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闻一多)。

诗用乐府旧题,但已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六、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子昂,唐初公然提倡“汉魏风骨”而鄙视“齐梁间诗”的人。

标榜“风雅兴寄”、继承汉魏风骨。

“兴寄”,实质上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适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韩愈)典故:伯玉毁琴《感遇》三十八首之二、之二十九《登幽州台歌》,英雄志不得酬的悲叹。

七、张九龄、张说初唐向盛唐过渡时诗人,宰相诗人。

第三节盛唐诗坛一、山水田园诗派是指盛唐时期一批将陶渊明发掘的田园隐逸题材和谢灵运首创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以绘山水景致、摄田园风光、写隐逸生活、发闲情逸致而擅名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裴迪等,他们的作品风格清幽恬静,优擅五言。

涌现了王维、孟浩然、常建、祖咏、储光曦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及中唐时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1、王维:空灵明秀、生机盎然《从军行》、《少年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2、孟浩然:自然纯净、采秀内映《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裴迪:力求明净4、储光曦:格高调逸、趣远情深5、常建:灵慧秀雅、空明寂静《题破山寺后禅院》:二、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大都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了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歌颂前方将士不畏艰苦抗敌御侮的爱过热情,同时也揭露了军中爱国士卒与腐败将军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战争给汉民族和少数名族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一些不正义的战争也表现了不满。

1、高适:浑朴老成《燕歌行》《别董大》2、岑参《走马川行》、《白雪歌》《逢入京使》3、王昌龄:“诗家天子王江宁”,七绝圣手。

4、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旗亭画壁5、李颀王翰为人狂傲而放纵,入仕后生活放荡。

其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与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关,怀有及时富贵行乐思想,反映出当时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

其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如《凉州词》。

盛唐豪侠型诗人创造的清刚劲健之美,基于北方士人的阳刚气质,但又带有南国的清虚情韵,是南北诗风交融的产物,这在崔颢、李颀、祖咏等同类诗人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陶翰三、诗仙李白1、李白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一)青少年时期(701—725)。

李白过着一种读书习剑、学道漫游的生活。

(二)漫游与隐居(725—742)。

李白南北漫游,足迹几半中国。

诗名远播。

(三)长安三年(742—744)。

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四)第二次漫游(744—755)。

以东鲁、梁园为中心漫游。

(五)晚年时期(755—762)。

此间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后病死。

2、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大力创作拟古乐府诗,其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是用古题写己怀,由于偏重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李白还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如《蜀道难》、《将进酒》等。

李白的这一类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呈现出他人无法摹拟的个性特色,如《行路难》。

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不仅感情一气而下,而且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乐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及其非凡的气魄和生命激情,在他的歌行中全部展露出来,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3、李白的绝句李白是唐代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并至极境者。

他的五绝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如《独坐敬亭山》。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无论写景言情都有一种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等。

4、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李白生前就有诗名。

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

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

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四、诗圣杜甫1、杜甫的人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长安十年(746—755)。

3.四年离乱(756—759)。

4.漂泊西南时期(760—767)。

5.晚年时期(768—770)。

杜甫最早而且最全面地在诗歌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巨大破坏和灾难,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这首先在于这些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其次,他的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叙述手法,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同时还融入了强烈的抒情,从而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杜甫的律诗杜甫是律诗大家,律诗在其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这些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

其次,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

五律组诗如《秦州杂诗二十首》。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

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且又浑融流转,无迹可求,如《登高》。

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3、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第六章大历诗风一、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十位诗人,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不同史籍略有出入。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留恋光景,粉饰现实。

诗作多为近体,五律尤高。

1、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

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卢纶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

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塞下曲四首》(即“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晚次鄂州》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3、韩翃韩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