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相位特性和相位谱
数据处理目标是使子波成为冲激函数,但由于S/N和原 始记录带宽,实际只能得到频带有限的子波 处理常用两种子波:带通子波和 Ricker(雷克)子波
带通子波由通带范围内各个频率谐波合成,每个谐波长度
无限,在相当长时间段内不能相互抵消,是旁瓣形状复 杂的基本原因 脉冲反褶积后进行带通滤波,理论上子波就成为带通滤 波器的因子
3、反演或层位标定前是否要作反极性处理
正极性与正常极性的区别
在没有证实我们执行 SEG 标准是否是正极性之前,不能硬 性规定是否要作反极性处理,但反演(层位标定)处理必 须是正极性 比较妥当的办法是:选用雷克子波(零相位,t=0 处为 正波峯)与声波测井反射系数制作合成记录,在井旁实际 记录目的层位附近取一时窗段,与合成记录作亙相关:
At
AnCos t
相位特性一般对子波而言,零相位,小相位等 ( 零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混合相位子波 ) 相位谱是付立叶分析后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滞后时间 ( 相角、初始相位谱、相位谱 )
1、极性和相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极性只有正、反之分,是指仪器在记录信号第一个样点到达 时,不论样点值的符号,人为规定往上跳还是往下跳的决 策,所谓正反是相对于这个规定而言的; 相位是指一个实信号,付氐变换后为一个复信号,如果将实 部和虚部置于直角坐标系,其合成矢量 所对应的向角称为相位角,因此相位有 初始相位、相位差的说法,也有大小之 分
雷克子波波形简单,频带较窄,常用于合成记录制作,有
时也作为反褶积的期望输出 雷克子波两端光滑且很快趋于零,把不同频率的雷克子 波相加,就可得到宽带雷克子波
宽带雷克子波有较好的性能:
1、旁瓣幅度小且光滑,对邻近子波影响相对较小 2、主瓣很窄,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3、振幅谱是光滑的单峰函数;左支陡度较大,有利于衰减 面波;右支陡度较小,有利于保持信号的高频成份,在 一定程度上适应随频率上升信噪比降低的客观规律 4、振幅谱峰值频率较低,子波主瓣的视周期比峰值频率倒 数小得多
响应是往下跳 对于海上和墨西哥湾是适应的,正极性和正常极性是等同 的,对负相位的解释习惯,主要从记录时间首先到达考虑, 有最小相位假设的含义,反演前应当作反极性处理
bt 1 2f t
2 m
e
2
f m t
2
(正常极性)
T
D
6 f
m
T T 3
D R
Fm主频
SEG规定的标准极性
A W C
RR SR
其中:A 反射系数自相关 0 - 2M,W 子波 (-M) - M, C 记录与反射系数互相关 M -(-M)
效果:1、与测井深时转换误差有关
对井误差引起二者非系统错动时,求取的子波将是多相位 对井误差接近一个常数,只要矩阵阶数足够大,就能求全子波
校正办法:分层选好反射波,小时窗内互相关求偏差,求速度
正极性,比较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对应一个正的反射系数.整
个记录系统(包括反射点到接收点,检波器,仪器等因素) 的响应初至应当是一个正的波峯,这与反演和当前解释习惯 (对波峯)是一致的,我们说极性是对的;否则,我们说极 性反了,在反演和解释之前应当反过耒
2、SEG制定标准,初至往下跳为正常极性
这意味着初至到达时对应着一个负的反射系数,记录系统的
子波处理
有了子波,设计整形滤波算子,对地震道进行子波处理
1、最小相位转换 单边算子 右边(1 0 0 0………) 双边算子,右边子波期望互相关 2、零相位转换 3、高分辨率零相位子波输出
Wte
2t 2
cos2ft
2 4 f 2ln A0
A1
A0 零相位子波中心最大振幅 A1 其后两个对称负瓣振幅,其比值不应 < 3
5、正常处理不改变记录的原始极性
正常处理会改变原始信号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特性;但不涉 及记录系统的极性状态 对于一个最小相位信号,振幅值全部反号,仍是最小相位信 号,这两个信号作零相位转换处理,它们在 t=0 处都是一 个正的峯值 反褶积是相对褶积而言,反褶积结果是剩余子波和反射系数 序列的褶积,它的相位特性包括剩余子波的相位特性和反射 系数的相位特性
5、宽带雷克子波簿层调谐曲线非常光滑,从振幅随厚度变 化段到振幅稳定段之间的过渡区性能较好,有利于精确 估算簿层厚度,适用于 AVO 和 谱分解等处理
6、应用宽带雷克子波制作合成记录表明,对反射系数保真 度较高
四、子波处理技术
子波处理概念很广、内容丰富一项重要的处理技术 它以地震道褶积模型为基础,消除或缓解子波对记录信号的影 响为目的一项难度很大的处理技术 Wiener(1949)最早提出子波处理理论 Ricker(1953)研究了子波,认识到地震记录能够通过子波 和反射系数的褶积耒描述 Robinson(1957)修改了维纳的线性予测理论,讨论了子 波处理问题,但要求子波是单边衰减的最小相位子波 Rice(1962)给出了任意非最小相位子波计算反褶积滤波因 子的方法 当时由于缺乏实际子波波形资料,处理遇到困难,1975年以后, 在地震数字技术和地震地层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子波处理技术得 到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带宽超过2.5倍频程,子波形状不再发生大的变化
斜率变陡:越耒越细长;吉普斯效应
包络不变,分辨率不变,周期数目增加
不同带宽滤波 器的脉冲响应
(a)-(e)依次增加高截频,带宽分别为1、1.5、2、2.3、2.6倍频程 (f)-(h)斜坡分别是120、60、24 dB/Oct (i)和(j)相同带宽向高频移动
极性、相位、 相位特性和相位谱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相位和子波相位特性图解 三、子波处理目的
四、子波处理技术
2011. 8. 15.
一、几个基本概念
极性是野外记录时第一个样点向上跳或向下跳
相位解释人员通常是指剖面上同相轴的第一个相位, 还是第二个相位;以及正相位负相位之说;这与我们 平常说的初始相位、相位、相位差是不完全相同的
Lindsey,Niedell and Hilterman等人(1975)建议将地震响 应与已知地层结合起耒提取子波
Barry and Shugart(1975)研究了海洋远场震源信号提取 Oppenheim and Schafter(1975)利用同态方法提取子波 Stone(1976)提出用构造反褶积估算子波 Berkhout(1977)讨论双边反褶积和子波反褶积,对子波 处理理论有较好的描述
道反演要求道上的正值对应正的反射系数
反演时,正值反演结果是速度增加,对应正的反射系数,因 此反演之前要作极性检查,确定是否为正极性,否则要作极 性处理
二、相位和子波相位特性图解
零相位子波,零相位谱 零相位子波,线性相位谱 混合相位子波,常相位谱 混合相位子波,常相位谱 + 线性相位谱
零相位子波,零相位谱
没有子波时的子波处理:
各种各样的统计性反褶积方法
利用声波测井数据提取地震子波
工作流程
同一剖面段不同深度统计的子波特征不同,子波是时变的
井下不同 深度记录 的直达波 波形基本 保持不变
当这个子 波在地层 中传播 时,由于 地层吸收 衰减,子 波发生了 变化,据 此我们可 以进行
层位标定制作合成记录,用理论雷克子波,其合成记录可视 为正极性状态,可邦助判断记录的极性状态 从井旁实际记录中提取子波,可改善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的 相似程度,有利于标定准确,但不能用于判断实际记录的极 性状态 用合成记录进行层位标定,不仅要注意子波特性的确定,而 且要注重反射系数序列的可靠性:
1、测井数据校正; 2、深时转换和重采样可能出现的问题
统计性子波处理和确定性子波处理
当子波未知时,对子波和反射系数作出假设,进行统计性 子波处理,如:脉冲、预测、地表一致牲、最大熵、最小 熵、L1范数、同态反褶积等
当子波已知时,设计整形算子,把子波整形为期望的形 状,称为确定性子波处理
根据期望输出子波的相位特性要求,子波处理可分最 小相位整形和零相位整形
对于子波最小相位假设的统计性子波处理,可先作一 次最小相位整形滤波处理,改善反褶积效果
海洋远场信号研究表明,子波中非最小相位成份主要由记录 仪器脉冲响应引入,因此可先对此响应设计整行算子对地震 道进行最小相位整形处理(仪器反褶积),改善反褶积效果
子波提取
1、利用声波测井资料求取子波
最小平方意义下最佳逼近地震记录
零相位子波,线性相位谱
线性相位谱,零相位子波 负的斜率,时移向正的方向移动 斜率越大,时移越大
线性相位谱,零相位子波 正的斜率,时移向负的方向移动 斜率越大,时移越大
混合相位子波,常相位谱
零相位子波,常相位移动,常相位谱,混合相位子波 常相位移1800,子波反向 常相位移为 00 和 3600,子波一样
校正量,再做一次深时转换
2、与地震记录S/N和测井数据质量有关
2、直接从地震道上统计子波
选取S/N高、波形简单的反射波,多道统计平均
3、利用远场震源信号拟合子波
检波器放在远离震源的深水中记录震源信号 那个阶段进行子波处理,就拟合到那个阶段为止 用反褶积方法去除虚反射,等响应,提取纯震源信号
当前,还不能直接从记录中精确地提取时变子波
正常极性:最小相位子波起跳信号向下 零相位子波的中心是一个波峯
(检波器有极性,质点位移上下)
B f
2 f e f
2 m
f fm
2
对于陆上记录是否符合,目前还有所异义:
1、陆上与海上记录系统有差别:震源、检波器等 2、墨西哥湾的地质条件与陆上有一定的差别 3、目前,我们没有证实:我国陆上对于正的反射系 数系统响应是往下跳
)
当前,”相位”这个术语应用比较混淆,用图形在时域表示 的一个信号,是很难判别相位大小的,平时说的相位胖 瘦,实际上是指视周期大小,视周期在时间轴上 (剖面上) 可以分出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