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天文学发展史期末论文
题目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
院系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姓名赵正波
学号 114020310
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宇宙之大,宇宙之奥妙,吸引着人类为之探索。

这一探索过程历经简单到复杂、愚昧到科学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天文仪器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天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天才的发明。

回首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领域,我们为之自豪。

让我们去遨游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长河,领略仪器的风采,感受仪器所带来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浑仪等,现在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它们各自的结构和作用。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了。

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
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
《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
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
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
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
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
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
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
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
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漏刻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最
古漏刻为西汉遗物,共3件,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
现。

比较完整的传世漏刻有两件,均为受水型。

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的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制造的。


刻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

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

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

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

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

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公斤。

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

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球面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北天极和南天极。

两个极点的指尖,固定在一个南北正立着的大圆
环上,大圆环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两个缺口内,下面四根雕有龙头的立柱支撑着水平大圈,托着整个天体仪。

利用浑象,无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水运仪象台,是宋代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它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一项卓越的创造。

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下宽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为木建筑结构。

全台分为三部分,最上层是一个可以开闭屋顶的木屋,里面放置一架铜制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部分是一间密室,放置浑象,可以随时演示天象;最为有趣的是下面的报时装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层木阁,每一层木阁里都有报时的小木人,他们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时刻,轮流出来报时。

它的一套动力装置“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以上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发明和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的存在也正好说明了我国古代对宇宙天文的探索历程,它们是经过一代代有为的古代天文学家的努力和辛勤劳动的硕果。

它们不仅属于中国,而且还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同时,这些古代仪器还鼓舞着现代文明为探索宇宙而努力和在天文领域迈入一个新台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