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PPT课件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产物,其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 物学因素,而应从更广泛的方面设计预防 方案和具体措施,才能保持生理、心理和 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全状态,收到良好的 效果。
23
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
明显行为问题者
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 动及A型行为等 向者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 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 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身心疾病中的心理反应包括: 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继发社会后果 原发心理障碍
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简介作用 影响心理活动。
4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 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5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例生理过程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疾病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有关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 素是扳机作用 心身疾病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 器官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12

心理生理学说
如果说心理动力学是强调病因,则心理生 理学说着重于发病机制。 Cannon的“应急” 反应,巴甫洛夫的实 验神经症,都说明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和改 变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可影响生理过程, 甚至引起疾病。Selye的“应激”学说更带 动了内分泌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参与。
13
发病机制:心理神经中介途径 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
以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为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递质 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
14

学习理论
包括条件反射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 反射)即强化,还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 及模仿。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是习得的,其中有的属于条 件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可因哮喘症状获得父 母的倍加照顾(奖励性强化);也有是通过观察 或认知而习得的,如儿童的有些习惯可能是对大 人习惯的模仿。
9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率不齐等。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 精神性(心因性)厌食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等。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 障碍等。 泌尿生殖系统:遗尿、阳萎、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等。 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肌痛、 颈臂综合症等。 皮肤科: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等。 眼科:青光眼、弱视等。 耳鼻科:美尼尔氏综合症、口吃、咽部异物感等。 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 10 口腔科:舌痛、口炎、口臭等。
18
病史采集:注意心理社会方面 体格检查:注意心理行为反应方式
诊断程序
心理行为检查
综合分析
19
心身疾病主要和一些神经症及某些精神 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前者,如焦虑症、疑病 症等。它们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也有各 种躯体方面的不适,甚至有明显的躯体症状, 但常广泛而反复无常,仅表现为功能障碍, 无确定的躯体病变部位,无明显的器质性病 变; 而心身疾病既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又有明 确而具体的病变部位,一般累及植物神经所 支配的脆弱器官。

6
希伯克拉底:体液学说 《黄帝内经》:五神、五志学说 德国海因洛茨:首提“心身”、“心 身医学”概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7

早期 1930-1960 心理动力学 用Freud理论方法研究健康与疾病

现代 1960年后 心理-社会-生物 研究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状态与躯体功能间 的作用生理机制
8


心理动力学说
心理生理学说 学习理论 综合的心身医学发病机制
11




心理动力学说
主要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他们认为心身疾病因是潜意识 冲突与躯体与器官功能的联系。 心身疾病发病三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 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渡活动性 Alexander认为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了交感或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扰乱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而出现器官 症状。 迷走神经 哮喘、溃疡 心理冲突 交感神经 原发性高血压、甲亢
1
心身疾病概述
2
常见心身疾病
2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3


一主妇4岁时患支气管哮喘,以后缓解,20岁时复发, 后治愈,但在37岁时再度复发 ,通过寻问该患者的 生活经历发现,她在4岁患病前恰好有弟弟降生,这 意味着将有人与她争夺父母之爱,20岁发病前父亲 死亡,37岁发病前发现自己的丈夫爱情不专一。 由此可见,该患者发病总是与损失感带来的消极情 绪有关.
15

综合的心身医学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 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大脑皮层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 心身疾病的发生
16

诊断原则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的预防


17
疾病的发生:心理社会因 素及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 关系
心身疾病诊断 要点
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 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 病理生理学变化 排除神经症或精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 致 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 强应对能力 消除生物学症状: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
21

心、身同治原则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 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因此对心身疾病的治 疗要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 主次,兼顾到病人的躯体和心理两方面。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 促进康复,如对溃疡病的制酸,高血压病的降压, 支气管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另一方面, 如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在心理 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 根据病情缓急和严重程度具体施策。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