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国学精华铸就精神家园讲座稿主讲人:贾陆英老师非常感谢,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想我们还是从什么是文化来说起,文化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含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人类在发展中走向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
把“人文”和“化成天下”联系在一起,就是“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
是指通过传授圣人之教,使人们懂得道德礼仪,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呢?有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成果,广义的文化,它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比如我们吃饭,叫食文化,喝酒有酒文化,饮茶有茶文化,我们各式各样的见解都有文化。
从狭义来讲,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使用文化这个词,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我们中华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把中华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国学,这是不全面的,它包含两个大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我们的前人把它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第二部分就是先、当代文化,它其中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开始,从五四运动以前到现在形成的文化,再一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文化。
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就是指这些内容。
什么是精神家园?提到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提到一位美国的作家——梭罗,在150多年以前,当商业大潮开始涌动的时候,这位梭罗他的家境是比较充裕的,他看到人们为了追逐金钱,简直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什么“礼义廉耻”都不要了,他对这种情况感到不解,所以他就独自一个人到了瓦尔登湖畔的地方,像我们古代的隐士,他一个人在那里单独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他想证实一下在简朴的生产状况下能不能生存;第二他想静静的思考一下,他写了一本书,首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说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家园,就算得到整个世界,又有何用呢?他终生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而进行着不懈地努力,这本书翻译到我们中国来就叫《寻找精神家园》,我们今天我们中国人呼唤自己的精神家园,应该说和这本书是有联系的,所谓精神家园?说到底就是人生信仰的问题!因为我们中国人今天也遇到了类似梭罗那样的情况,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但是为什么却出现了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社会风气不正等令人忧虑的现象呢?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说我们失掉了精神的家园,一切向钱看遮蔽了人们的心灵,由于精神生活的匮乏,人们缺少了信仰和高尚的人生追求,我们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中国人民,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有人开出药方,就是要学习古代,祭祀鬼神;有人开出药方就是效仿西方,崇拜上帝的习俗。
但是这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真正灵验的药方还是要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去找,到五千年我们文明发展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中去找,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国学热”再度升温,说它再度升温,是因为在100多年以前曾经有过一次“国学热”,那是西方列强用舰船厉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之后,西方的文化也涌入了中国,历史上叫“西学东鉴”,“西学”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就提出了国学、国粹,想抵制西方文化的侵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以当时的“国学热”和今天的“国学热”再度升温,我们国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当时我们是处于一种弱势,完全是一种自卫,今天的“国学热”再度升温,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了,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日益自强了,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我们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同时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了,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匮乏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有人测算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当时是64%左右,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到了90年代初,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人民生活提高了,因此幸福指数也迅速攀升到了73%左右,但是呢?又过了五六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的时候,应该说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更好了,但是幸福指数却反而下跌到68%左右。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幸福它和一个人物质财富的多少是不能划等号的,不是说一个人越有钱就越幸福,幸福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来自于人的身心和谐,来自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个人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就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的社会实践,修身克自,提升自己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认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间去,融入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这种永不停息的实践中去。
这些才会得到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我们中国人的信仰,这种信仰观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论语就记载,孔子的学生笵驰(此名不确定)??问他,说“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也相信鬼神,但是他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他认为说“天道远,人道迩”。
天道离我们太远了,人道才是我们切身的问题。
所以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现实问题,孔子也敬重这一套,他更看是是丧祭之理的丧道,孔子的学生增生??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父母去世了,要安葬他,为他守孝,是“慎终”;“追远”就是祭祀,祭祀祖宗,祭祀圣人,祭祀天地。
儒家重视这种丧祭之理,就是为了“民德归厚”,是要发扬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和仁爱精神,这是他主要的目的。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孔子被尊为圣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孔子这种态度,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中国人对鬼神的态度呢?就是既信又不信,有事就去拜,求得一个吉祥,升官发财;没有事,就把它搁置在一边。
我们过去都听过侯宝林说相声,讲一个北京老太太买佛龛,碰见一个年轻人,很热情,说大娘去买佛龛呢?老太太说佛龛不能说买,得说请,这年轻人又说,说大娘你是多少钱请的?一提钱老太太就来气了,老太太一生气,这个玩艺儿,8毛钱。
侯宝林这个相声就刻画出中国人对鬼神的态度。
西方人、阿拉伯人对于宗教的虔诚态度是不一样,我们看过很多比较虔诚的人朝圣,从出门到朝圣的地方,走几步,磕几个头,脑门都磕破了,手也磨破了,腿也磨破了。
很多人在半路上都起不来了,这是一种虔诚的态度。
我们没有。
我们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呢?有的!我们中国人的信仰,这里主要是说那些志士仁人的境界,就是我们古代中国人的知识分子,社会的精英人才,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生信仰,他们对整个社会对民众是有着广泛的影响,起着引领和整合作用的,他们的信仰是什么呢?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图强精神,是“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庸和谐精神,是“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中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不屈不挠,今天这种民族精神又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了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人生信仰,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话是有了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信仰观,而坚持这样做他就有了主心骨,而觉得这样做就有一盏灯照亮他前进的方向,就好象航标一样照亮他的人生方向,他的人生就是充满阳光的。
那么儒学的信仰和宗教的信仰有什么区别呢?这里,我想先说明一下,我们今天对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包括宗教,方针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
我今天讲的这个区别也是本着这个精神,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来讲,主要有三点,宗教是对神秘世界的崇拜,儒学是对人类未来的追求。
我们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网页第一面的一句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人类未来美好的追求。
第二,宗教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而儒学它强调把握精神的意义。
第三,宗教是由上帝和鬼神来支配自己命运,而儒学强调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些区别我们可以看出来,儒学和宗教是有区别的,而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多契合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传入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发结果,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国革命需要它;第二个原因中华文化优秀的精华的东西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的地方。
我们今天怎么样来弘扬中华文化呢?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树根,它的根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社会主义文化是它的主干,外来的其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它增加了营养,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灵魂,这样我们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中华民族才能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祖国传统文化,这部分我主要讲围绕十七大报告里面一句话讲,十七大里面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这句话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走向辉煌指明了方向。
它主要讲到了三个重大关系。
1、关于精华与糟粕的关系,中华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
这里有两种态度,我们是不赞成的。
一种是虚无主义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这种态度背离了文化的传承性,割断了我们民族的血脉,必然导致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还有一种态度就是复古主义的态度,就是主张以一味的回到过去,这种态度背离了文化的创新性,离开了现实的需要,它是行不通的,而且必然会扼杀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中华文化包括着“道”和“气”两个层面。
“气”这个层面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包括传统,包括制度等等。
“道”的层面始终是从“气”这个层面抽象出来的普遍性的哲理和价值观,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论语》记载,学生宰予认为“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孔子批评他说,“予之不仁也”,接着指出了为什么“三年之丧”是“天下之通丧”的道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就是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
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
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已经过时,但孔子指出的孝是爱的回报,这一点却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宰予,孔子为什么不说他是不孝,而说他是不仁呢?因为在孔子看来,孝是仁的根本。
这是从远古流传下来我们中国的一个制度,直到清朝,我们看电视,都知道清朝的官员父母死了要回去丁忧,今天这个“三年之丧”肯定行不通,现在的社会节奏这么快,你把工作辞了回去丁忧三年不合适,这个“三年之忧”孔子作了解释,他把这个理解为回报父母的爱,我们把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解为“气”的层面,把具体看的见的把父母爱的回报,这种精神的东西,这种价值观的东西就是“道”的层面。